世界遗产

搜索文档
“东方金字塔”西夏陵申遗成功 世界遗产名录再添中国“成员”
央视网· 2025-07-12 15:23
西夏陵申遗成功 - 我国申报的西夏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1] 西夏陵遗址概况 - 西夏陵包含4大遗存要素:9座西夏帝陵、271座陪葬墓、32处防洪遗迹和5万余平方米的建筑基址 [4] - 遗址区面积达38.99平方公里,是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遗存 [4] - 遗址博物馆存有7000余件可移动文物 [4] - 3号陵是9座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整体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陵塔现存高度20多米 [9] 西夏陵建筑特色 - 遗址出土大量建筑构件,包括鸱吻、瓦当滴水、套兽等,其中鸱吻高度达1.6米 [11] - 考古推断陵园墙体及阙台、陵塔涂抹红色细腻墙皮,墙顶挂瓦当滴水,陵塔外罩木构建筑 [13] - 仅3号陵园就出土数万件建筑构件标本,显示陵区曾为完整的宫廷建筑样式 [15] 出土文物与文化价值 - 鎏金铜牛重达188公斤,采用外范内模浇铸技术制作,表面满身鎏金装饰 [17] - 金头饰重200多克,使用大量莲瓣、联珠纹装饰,具有浓厚中原文化底蕴 [19] - 西夏瓷器形成自身特色体系,最具代表性的扁壶造型可能从游牧民族皮囊壶演变而来 [21] - 出土文物见证西夏时期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 [15][17][19] 西夏文字特点 - 西夏文字借鉴汉字创制,形体极像汉字但偏旁自造,初看"字皆可识"却"无一字可识" [25] - 已发现5800多个有意义的西夏文字,曾在西夏王朝统治区域使用约两个世纪 [27] - 出土残碑上的西夏文记录了西夏人物、政治、军事等史实 [23] 中国世界遗产概况 - 我国已有60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35处,自然遗产15处,双遗产4处,文化景观6处 [28] - 中国1987年首次拥有6项世界遗产,包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长城、莫高窟等 [28]
西夏陵见证中华文明多元融合历程
中国新闻网· 2025-07-12 11:50
世界遗产申报成功 - 西夏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60项 [1] - 遗址群包含9座帝陵 271处陪葬墓 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 32处防洪工程遗址 [1] 历史与文化价值 - 西夏陵是西夏王朝规模最大 等级最高 保存最完整的考古遗存 实证西夏在丝绸之路的中继枢纽地位 [1] - 陵寝制度融合唐宋传统 佛教信仰与党项习俗 形成特殊丧葬传统 献殿 墓道 陵塔构成偏置中轴线西侧的独特布局 [2] - 出土建筑构件如迦陵频伽 鸱吻等展现琉璃烧造工艺传播 6号陵鸱吻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绿琉璃鸱吻之一 [2] 遗址保护与展示 - 采用土坯支顶 PS材料防风化加固技术解决夯土建筑根部掏蚀 裂隙等病害 [5] - 建立动态监测预警系统 通过遥感卫星 无人机等对裂缝 土壤 风力进行全方位监测 [5] - 展示设计强调互动性 如3号陵空间感知装置可叠加现状与复原意象 木栈道地面嵌入西夏谚语增强体验 [3] 文明融合见证 - 遗址体现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间以宁夏平原为中心的多民族文化融汇创新 [2] - 多维度展现中华文明多元融合历程 证实中原文化在西夏的传承与发展脉络 [5]
申遗成功!
券商中国· 2025-07-12 07:16
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西夏陵于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决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 -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因此达到60项[1] 西夏陵概况 - 西夏陵是中国西北地区11至13世纪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陵墓遗址群[1] -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坐落于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1] - 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1] 西夏陵的历史文化价值 - 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1] - 直接为中国历史上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见证作用[1] - 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1] - 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见证[1] - 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
为什么是西夏陵?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12 05:25
西夏陵申遗成功核心内容 - 西夏陵于2024年7月11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 [1][7] 遗产规模与构成 - 西夏陵遗产区范围3899公顷,缓冲区40569.5公顷,总计44468.5公顷 [2] - 陵区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北端建筑遗址及32处防洪工程遗址 [1] - 出土和采集可移动文物7100余件 [1] 世界遗产价值 - 符合标准(ⅱ):展现11-13世纪中国西北地区农牧交错地带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创新 [3] - 符合标准(ⅲ):为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见证 [3] - 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 [3] 保护与申遗历程 - 1972年开始正式考古工作,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 2011年7月宁夏自治区与国家文物局签署协议启动申遗工作 [4] - 2024年1月获批作为中国2025年申报项目,1月30日提交申遗文本 [6] - 2024年8月完成现场技术评估,5月获建议"直接列入" [7] 遗产特征 - 完整展现了保存在历史环境中的全部规划、建筑特征 [7] - 延续了遗产与贺兰山之间形成的视觉和精神联系 [7] - 各构成要素在选址特征、空间环境等方面均满足真实性要求 [7] 国际评价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保护管理方面的努力和成绩 [7] - 认为文物保护法律体系、管理体制机制为遗产完整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7] - 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见证 [7]
新华鲜报|第60项!“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华社· 2025-07-11 22:55
中国世界遗产新增 - 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居世界前列 [1][2] - 申遗工作历时14年,成功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 [2] 西夏陵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 西夏陵是西夏王朝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考古遗存,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建筑遗址及32处防洪工程遗址 [3] - 实证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并展现多元族群文化交融特征 [3] - 陵寝制度承袭唐宋传统,同时融入佛教信仰与党项习俗,形成特殊丧葬传统 [5] 遗产保护与国际认可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认可西夏陵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赞赏中国在土遗址保护技术和管理机制方面的突出成绩 [5] - 中国通过西夏陵申遗贡献了遗产保护的科学理念和技术创新,体现文化和自然遗产融合保护的探索成果 [4][5] 未来保护与发展方向 - 国家文物局将重点提升西夏学研究水平,深入挖掘西夏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作用 [6] - 全面推进西夏陵保护传承与展示利用,推动遗产地可持续发展 [6]
曾经跃然纸上 此刻映入眼帘(文化中国行·感知文化里的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6-24 06:10
课本游兴起 - "课本游"悄然兴起 许多人打卡课本里的古迹 体验从纸上到眼前的奇妙变化 [8] - 暑假来临前 人们走进熟悉的古迹 实地寻溯中华文化 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8] 良渚古城遗址 -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南城墙遗址用120万立方米夯土堆出 充满先人智慧 [9] - 莫角山演出再现5000多年前先民生活片段 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9] - 公众考古活动吸引数千名志愿者 通过考古体验和研学课程与5000多年文明史相逢 [12] - 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范例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2] - 浙江上山遗址的炭化"万年米"见证世界稻作文化起源 桥头遗址发现9000年前的米酒 [12] 都江堰水利工程 - 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火烧水浇法开凿玉垒山 形成宝瓶口引水通道 历时8年 [13] - 工程解决岷江水患 实现江水自动分流、排沙和控制流量 至今灌溉1000多万亩农田 [13][16] - "深淘滩 低作堰"等治水理念传承至今 具有现实价值和启发意义 [13] - 是活态文化遗产 惠及上千万人 展现历史文脉延续 [16] 玉门关遗址 - 玉门关是汉代边郡关隘和防御体系代表 文明交流互鉴的地理标志 [17] - 遗址出土1200余枚汉简 涵盖诏书、律令、书信等 展现当时经济社会发展 [18] -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 吸引中外游客 讲述中国故事 展示丝路文明 [18] - 历史上丝路商旅不绝 中原与西域物资在此交汇 佛教等文化经此传播 [18]
齐风鲁韵,山东的“世界瑰宝”知多少?
经济观察报· 2025-06-22 09:09
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概况 - 山东拥有5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世界遗产,涵盖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类别 [1] - 遗产类型包括山岳崇拜(泰山)、儒家文化建筑群(曲阜三孔)、古代水利工程(大运河)、军事防御工程(齐长城)及湿地生态系统(黄河口) [1][2][4][6][7] 泰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 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山体由28亿年地质运动形成的片麻岩群构成 [1] - 现存2200余处碑碣石刻,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露天博物馆" [1] - "泰山四大奇观"包括旭日东升、晚霞夕照、云海玉盘和碧霞宝光等自然现象 [1]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世界文化遗产) - 孔庙为九进院落布局,含104座建筑、466间房屋,展现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特征 [3] - 孔府现存480余间建筑,保存有孔档案和大量文物,体现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特点 [3] - 孔林占地200万平方米,含2万余株古树,为世界最大人工园林式家族墓地 [3] 大运河山东段(世界文化遗产) - 南旺分水枢纽被称作"中国古代水利史的都江堰",解决运河"水脊"通航难题 [4] - 沿线保留15处遗产点和8段河道,反映漕运与商业文化交融的历史 [5] - 德州四女寺水利枢纽、聊城东昌湖及济宁竹竿巷构成多元旅游体验场景 [5] 齐长城(世界文化遗产) - 全长1200余里,跨越1500余座山峰,比秦长城早400余年 [6] - 现存240处遗迹,包括墙体、关堡和烽燧,石砌墙体与山势融合体现古代建筑智慧 [6] - 关隘石基保留8厘米深车痕,见证2600年前交通活动 [6] 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 - 保护区为暖温带最完整湿地生态系统,含26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7][8] - 全球90%东方白鹳的繁殖地、70%丹顶鹤的越冬地,年迁徙候鸟达数百万只 [8] - 秋季景观包括芦花盛放和盐地碱蓬形成的"红地毯"自然奇观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