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鎏金铜牛
icon
搜索文档
贺兰山下,湮没的王朝传奇
齐鲁晚报· 2025-07-19 05:34
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 - 中国申报的西夏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增至60项 [6] - 西夏陵是由9座帝陵 271座陪葬墓 32处防洪遗迹 503公顷建筑基址和7000余件出土文物组成的考古遗址 保护区面积近40平方公里 [7] 西夏陵的历史背景 - 西夏王朝由党项人建立 自1038年至1227年存在于中国西北地区 自称"大白高国" 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实证 [7] - 西夏立国190年 共经历10任帝王统治 加上追封的太祖 太宗 应葬有12位帝王 但因战乱仅建成9座帝陵 [8] - 西夏陵的选址体现了传统风水学的影响 自然环境优越 地质结构紧密 经历多次地震仍保存完好 [9] 西夏陵的建筑特点 - 每座帝陵由陵城和月城组成 平面布局类似倒"凸"字 外围有夯土城墙 内部有角台 阙台 碑亭等建筑 [10] - 陵塔是西夏特有葬俗 为实心夯土结构 最高达20余米 最初为七层八角红墙密檐建筑 展现佛教影响 [10] - 陵区有32处防洪遗迹 包括防洪墙和排洪沟 是重要的古代防灾实物资料 [9] 出土文物与文化特征 - 出土文物包括石雕 金属制品 纺织品 陶瓷等 体现西夏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吸收和丝绸之路贸易维系作用 [12] - 代表性文物包括高152厘米的绿釉琉璃鸱吻和鎏金铜牛(长12米 重188千克) 展现高超工艺水平 [12][13] - 独特的陶塑构件"迦陵频伽"(妙音鸟)安装在陵园建筑上 体现统治阶层对佛教的尊崇 [13] 西夏王朝历史 - 西夏由党项族建立 其祖先在唐代因军功获封夏国公 赐姓李 统领五州之地 [14] - 李元昊1038年自立为帝 废除唐宋赐姓 改皇室姓"嵬名" 创制西夏文 修建水利工程"李王渠"(长300余里) [15][16] - 西夏最终被元朝所灭 末代皇族被诛杀 都城遭劫掠 但党项人后裔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17][18]
来西夏陵,在文物中探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印记
新华社· 2025-07-12 16:10
西夏陵概况 - 西夏陵是20世纪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并成为中国第60个世界遗产 [1] - 陵区包含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1处北端建筑遗址和32处防洪工程遗址 [1] - 已出土7100余件各类文物,是研究西夏社会、宗教、艺术的重要资料 [1] 出土文物与工艺技术 - 鎏金铜牛采用外范内模浇铸技术,展现西夏高超的金属冶炼和铸造水平 [3] - 雕龙栏柱出土于6号陵,柱身三面浅浮雕盘龙戏珠图案,反映中原龙文化影响 [7][8] - 带文字的石雕力士志文支座融合突厥、佛教和汉族风格,刻有西夏文和汉文工匠名字 [13][14] - 白釉瓷板瓦采用南方釉封匣钵口装烧技术,瓷胎含大量石英,集两宋南北窑技术精华 [17][18] 文化融合特征 - 西夏仿借汉字造字方法创造近6000个西夏文字,碑文常用西夏文与汉字双语 [5][6] - 陵区出土瓷片包括耀州窑青釉印花瓷盘和景德镇湖田窑精品瓷器,反映宋夏贸易繁荣 [10][11] - 鎏金铜牛体现党项人向汉族学习农耕技术,是文化交融的重要例证 [3] 历史地位与价值 - 西夏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通过"榷场"和"和市"与宋朝进行贸易 [10][11] - 西夏陵文物展现多民族智慧融合,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实证 [20][21]
“东方金字塔”西夏陵申遗成功 世界遗产名录再添中国“成员”
央视网· 2025-07-12 15:23
西夏陵申遗成功 - 我国申报的西夏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1] 西夏陵遗址概况 - 西夏陵包含4大遗存要素:9座西夏帝陵、271座陪葬墓、32处防洪遗迹和5万余平方米的建筑基址 [4] - 遗址区面积达38.99平方公里,是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遗存 [4] - 遗址博物馆存有7000余件可移动文物 [4] - 3号陵是9座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整体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陵塔现存高度20多米 [9] 西夏陵建筑特色 - 遗址出土大量建筑构件,包括鸱吻、瓦当滴水、套兽等,其中鸱吻高度达1.6米 [11] - 考古推断陵园墙体及阙台、陵塔涂抹红色细腻墙皮,墙顶挂瓦当滴水,陵塔外罩木构建筑 [13] - 仅3号陵园就出土数万件建筑构件标本,显示陵区曾为完整的宫廷建筑样式 [15] 出土文物与文化价值 - 鎏金铜牛重达188公斤,采用外范内模浇铸技术制作,表面满身鎏金装饰 [17] - 金头饰重200多克,使用大量莲瓣、联珠纹装饰,具有浓厚中原文化底蕴 [19] - 西夏瓷器形成自身特色体系,最具代表性的扁壶造型可能从游牧民族皮囊壶演变而来 [21] - 出土文物见证西夏时期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 [15][17][19] 西夏文字特点 - 西夏文字借鉴汉字创制,形体极像汉字但偏旁自造,初看"字皆可识"却"无一字可识" [25] - 已发现5800多个有意义的西夏文字,曾在西夏王朝统治区域使用约两个世纪 [27] - 出土残碑上的西夏文记录了西夏人物、政治、军事等史实 [23] 中国世界遗产概况 - 我国已有60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35处,自然遗产15处,双遗产4处,文化景观6处 [28] - 中国1987年首次拥有6项世界遗产,包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长城、莫高窟等 [28]
国宝画重点|这处新晋世界遗产,见证西夏王朝历史与多元融合
新华社· 2025-07-12 11:41
西夏陵申遗成功 - 西夏陵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也是宁夏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1] - 西夏陵由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和32处防洪工程遗址组成,占地近40平方公里 [1] - 西夏陵出土7100余件馆藏文物,包括建筑构件、石碑、陶瓷器、马具、钱币等 [1] 西夏陵出土文物 - 绿釉鸱吻出土于6号陵西碑亭遗址,形体高大威猛,反映了西夏对唐宋鸱吻形制的继承与创新 [5] - 绿釉迦陵频伽出土于3号陵陵塔遗址,制作技艺复杂,神态祥和沉静 [8] - 鎏金铜牛重达188公斤,采用外范内模浇铸技术制作,表面鎏金工艺历经千年依旧金光 [11][12] - 鎏金卷草纹铜带扣通体鎏金工艺精细,说明西夏手工业达到很高水平 [12] - 雕龙栏柱出土于6号陵,柱身三面浅浮雕盘龙戏珠图案,雕琢细腻 [12] 西夏文化与工艺 - 红砂岩石雕力士志文支座出土于8号陵,是西夏雕塑的典型作品 [15] - 荔枝纹金牌饰纯金捶揣而成,做工精细展现高超金属加工工艺 [15] - 西夏文红砂岩残碑存西夏文楷书16字,字体清秀流畅 [15] - 竹雕出土于6号陵,雕刻有庭院、松树、假山等中原人民生活场景 [16] 西夏历史地位 - 西夏鼎盛时疆域达115万平方公里,曾控制河西走廊 [1] - 西夏陵为延续近二百年的西夏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见证 [16] - 西夏陵实证了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 [16] - 西夏陵彰显了多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交流的文明特色 [16]
西夏陵,见证中华文明多元融合
人民日报· 2025-06-07 07:08
西夏陵的历史价值 - 西夏陵是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遗存,浓缩了文化、艺术、宗教等多方面信息 [4][5] - 西夏陵的确认和发掘推动了西夏考古的发展,证实了《嘉靖宁夏新志》所载西夏陵处于贺兰山之东 [5] - 西夏陵为业已消失的西夏文明提供了特殊的见证,丰富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内涵 [8] 西夏陵的建筑特点 - 西夏陵整体朝向为南向偏东,背靠贺兰山,借山势衬托恢弘气势,选址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特点 [5] - 陵区有32处防洪工程遗址,包括防洪墙和排洪沟,有效减少山洪对陵区的破坏 [5] - 陵园布局继承唐宋特征并创新,如增设月城、缩短神道、多列石像生等 [6] 西夏陵的出土文物 - 出土建筑构件如鸱吻、套兽、迦陵频伽等,展现了西夏工艺水平与中原相媲美 [7] - 6号陵南门出土的绿釉鸱吻高152厘米,是国内已知最大的琉璃鸱吻构件 [7] - 力士驮碑石座共11件,造型独特,融合唐宋佛教石刻艺术风格 [7] 西夏陵的文化交流意义 - 出土钱币、丝绸、珠饰等随葬品,揭示西夏在丝绸之路中的枢纽地位 [8] - 西夏制瓷业发达,受北宋定窑、磁州窑等影响,兼具党项民族特色 [8] - 碑亭出土的西夏文与汉文碑石并存,显示党项族与汉族文化的融合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