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哈友谊
icon
搜索文档
一部电影,一段音乐人生,一场回响多年的中哈兄弟情
人民日报· 2025-06-18 12:56
电影《音乐家》制作背景 - 电影《音乐家》以中国音乐家冼星海与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的友谊故事为蓝本创作 [1] - 2017年在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开机,成为中哈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人文合作的重点项目 [12] - 该电影开启了中哈两国合拍电影的历史 [12] 电影内容与细节 - 影片中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姐姐的女儿阿里兰诺娃建立了如父女般的情谊 [13] - 电影展现了冼星海将对女儿的思念投射在阿里兰诺娃身上的感人细节 [13] - 影片最后呈现了冼星海指挥演奏《阿曼盖尔德》和《黄河大合唱》的场景 [17] 电影相关活动 - 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北京接见了《音乐家》主要演职人员并观看片花 [14] - 电影首映礼上,冼星海女儿冼妮娜与阿里兰诺娃时隔29年再次相聚 [14] - 2023年12月,纪念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友谊主题音乐会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行 [17] 音乐作品传播 - 《黄河大合唱》在全球多地演出,包括1951年柏林、1955年莫斯科、1979年菲律宾等地 [19] - 2024年哈萨克斯坦国立拜卡达莫夫合唱团在武汉用中文演唱《黄河大合唱》 [19] - 冼星海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事迹创作的交响史诗《阿曼盖尔德》在哈萨克斯坦首演 [11]
心相近丨让珍贵记忆代代相传——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兄弟情谊融入新时代中哈友好宏大乐章
新华社· 2025-06-15 20:08
中哈音乐家友谊与文化传承 - 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在1942年阿拉木图相识,拜卡达莫夫收留贫病交加的冼星海并共同生活,形成跨国兄弟情谊 [1][2] - 冼星海在哈期间创作《阿曼盖尔德》交响史诗,改编自哈萨克民族英雄题材,并教授乐理、举办音乐会,深受当地民众欢迎 [4][7] - 拜卡达莫夫家族持续推动冼星海遗愿,1986年联系其女冼妮娜,2023年促成《阿曼盖尔德》管弦乐版在广州星海音乐厅首演 [3][4][5] 音乐作品的历史意义 - 冼星海1939年在延安创作《黄河大合唱》,六天六夜完成简谱版,后在苏联补写管弦乐总谱,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精神象征 [5][6] - 《黄河大合唱》首演85周年之际,哈萨克斯坦拜卡达莫夫合唱团用中文演唱该作品,引发武汉观众热烈反响 [8] - 《阿曼盖尔德》与《黄河大合唱》均体现民族抗争精神,前者基于哈萨克民歌改编,后者激发中国抗战斗志 [7][9] 文化交流与当代影响 - 阿拉木图设有冼星海大街与拜卡达莫夫大街相邻,纪念碑铭刻其作为"中哈友谊使者"的贡献 [9] - 拜卡达莫娃计划2024年8月捐赠冼星海遗物至广州,并携外孙女探访其故乡,推动情谊代际传承 [9] - 哈萨克斯坦音乐界高度评价冼星海作品,认为其跨越文化隔阂,成为两国人文交流的典范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