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法西斯斗争

搜索文档
在观礼现场
人民日报· 2025-09-06 06:22
纪念活动盛况 - 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 [1] - 现场鸣放80响礼炮 全体肃立观礼 [2] - 国旗护卫队官兵伴随礼炮声以铿锵步伐入场 [3][4] 历史回顾与传承 - 参与者回忆抗日战争时期军民抵抗侵略的事迹 包括破坏桥梁阻敌、芦苇荡掩护伤员等斗争 [5]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6] - 国际友人托马斯·拉贝继承祖父约翰·拉贝事业 捐赠《拉贝日记》手稿并出版《拉贝与中国》 [6] 参阅部队展示 - 陆军方队受阅时老将军起立行军礼致敬 [8] - 海军方队受阅时另一位老将军同样行军礼致意 [8] - 新型装备方队展示现代化建军成果 包括新兵种和首次亮相队伍 [8] 军事装备发展 - 装备方队出现新型"千里眼""杀手锏"武器系统 [8] - 空中梯队派出新一代歼击机编队 8万只和平鸽同步放飞 [8][9] - 老将军称赞部队现代化建设步伐快 对比抗战时期大刀长矛与现有装备差距 [8] 军人风范展示 - 数十位七八十岁老将军全程保持笔挺军姿 烈日下未摘军帽 [7] - 参阅全程老将军们多次集体起立行军礼 军姿如"军刀挥舞" [8][10] - 老将军以长城般身姿宣誓捍卫和平 不容忍任何来犯者 [10]
这位美国记者如何向世界揭开中国抗战真相?
中国新闻网· 2025-08-23 22:42
历史背景与文化遗产 - 北京中安宾馆前身为埃德加·斯诺与海伦·斯诺20世纪30年代在京居所旧址 现为承载红色记忆的庭院式建筑 每年接待数以万计入境游客 [1] - 斯诺夫妇1935年10月租住盔甲厂13号四合院 期间完成《红星照耀中国》写作 该书1937年在英国伦敦出版 [2] - 斯诺作品突破文化意识形态差异 向世界展现中国共产党抗日革命根据地真实情况 为反法西斯斗争提供信心力量 [1][2] 文化传播与国际影响 - 《红星照耀中国》被译成中法德俄西等数十种文字出版 涵盖希伯莱塞尔维亚等小众语言 [5] - 斯诺著作推动美国及世界舆论接受中国共产党作为反法西斯盟友 直接促成中外记者延安之行与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 [6] - 作品吸引白求恩柯棣华等国际反法西斯战士来华支援 促使大批爱国青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 [7] 当代价值与运营发展 - 宾馆设《红星照耀中国》专题展厅 陈列多语言版本书籍与历史实物 获国际友人无私捐赠支持 [5] - 160间客房均配置《红星照耀中国》书籍及斯诺夫妇形象水杯 每日提供中英双语讲解服务 [7] - 2012年以来举办纪念斯诺诞辰110/115周年等国际活动 斯诺后人多次到访促进中外友好往来 [7] 战略规划与市场反馈 - 计划升级展厅功能 还原写作场景并增设多媒体设备 强化斯诺故事与抗战精神传播效能 [7] - 国际游客主动选择入住以体验斯诺历史关联 澳大利亚游客提及酒店邻近地铁及市中心区位优势 [7][9] - 瑞典游客通过入住重读多版本著作 认可书籍为理解中国近代革命提供易读可靠的历史背景 [9]
心相近丨让珍贵记忆代代相传——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兄弟情谊融入新时代中哈友好宏大乐章
新华社· 2025-06-15 20:08
中哈音乐家友谊与文化传承 - 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在1942年阿拉木图相识,拜卡达莫夫收留贫病交加的冼星海并共同生活,形成跨国兄弟情谊 [1][2] - 冼星海在哈期间创作《阿曼盖尔德》交响史诗,改编自哈萨克民族英雄题材,并教授乐理、举办音乐会,深受当地民众欢迎 [4][7] - 拜卡达莫夫家族持续推动冼星海遗愿,1986年联系其女冼妮娜,2023年促成《阿曼盖尔德》管弦乐版在广州星海音乐厅首演 [3][4][5] 音乐作品的历史意义 - 冼星海1939年在延安创作《黄河大合唱》,六天六夜完成简谱版,后在苏联补写管弦乐总谱,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精神象征 [5][6] - 《黄河大合唱》首演85周年之际,哈萨克斯坦拜卡达莫夫合唱团用中文演唱该作品,引发武汉观众热烈反响 [8] - 《阿曼盖尔德》与《黄河大合唱》均体现民族抗争精神,前者基于哈萨克民歌改编,后者激发中国抗战斗志 [7][9] 文化交流与当代影响 - 阿拉木图设有冼星海大街与拜卡达莫夫大街相邻,纪念碑铭刻其作为"中哈友谊使者"的贡献 [9] - 拜卡达莫娃计划2024年8月捐赠冼星海遗物至广州,并携外孙女探访其故乡,推动情谊代际传承 [9] - 哈萨克斯坦音乐界高度评价冼星海作品,认为其跨越文化隔阂,成为两国人文交流的典范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