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民族解放》
icon
搜索文档
抗日英雄谱 | 音符为枪炮 乐谱成武器 他是以音乐救国的人民音乐家
央视网· 2025-08-14 10:46
冼星海音乐创作背景 - 冼星海1905年生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 先后于岭南大学 北大音乐传习所 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音乐 [3] - 1929年赴巴黎深造 期间以杜甫诗句为灵感创作作品《风》 成为法国巴黎电台首首播放的中国人作品 [3] - 1935年回国后投身抗日救亡洪流 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 组织群众歌咏运动并创作《游击军》《在太行山上》等抗日歌曲 [5] 代表作《黄河大合唱》创作历程 - 1939年诗人光未然以黄河壶口瀑布与船工号子为灵感创作长诗《黄河吟》 冼星海于窑洞中6天6夜谱曲完成《黄河大合唱》 [7] - 作品歌颂中国人民战斗意志 痛斥日寇残暴 以音调号召民众保家卫国 被评价为"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呼声" [7][9] - 1939年4月首演于延安陕北公学 5月由冼星海亲自指挥公演 随后传唱全中国 鼓舞一代人走向抗日最前线 [9] 国际反法西斯音乐贡献 - 1940年化名"黄训"赴莫斯科参与纪录片配乐 苏德战争期间流落阿拉木图 获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援助 [11] - 将哈萨克民族音乐融入创作 完成《民族解放》《满江红》等作品 与拜卡达莫夫共同创作交响诗《阿曼盖尔德》 [11] - 音乐创作升华为反法西斯联盟精神号角 体现"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意识形态高度 [11] 历史影响与纪念 - 冼星海1945年因劳累与营养不良于莫斯科病逝 毛泽东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13] -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命名"冼星海大街" 成为中哈两国共同历史记忆与友谊象征 [13] - 《黄河大合唱》至今仍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写照 其创作历程体现音乐作为抗战武器的历史价值 [3][9]
心相近丨让珍贵记忆代代相传——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兄弟情谊融入新时代中哈友好宏大乐章
新华社· 2025-06-15 20:08
中哈音乐家友谊与文化传承 - 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在1942年阿拉木图相识,拜卡达莫夫收留贫病交加的冼星海并共同生活,形成跨国兄弟情谊 [1][2] - 冼星海在哈期间创作《阿曼盖尔德》交响史诗,改编自哈萨克民族英雄题材,并教授乐理、举办音乐会,深受当地民众欢迎 [4][7] - 拜卡达莫夫家族持续推动冼星海遗愿,1986年联系其女冼妮娜,2023年促成《阿曼盖尔德》管弦乐版在广州星海音乐厅首演 [3][4][5] 音乐作品的历史意义 - 冼星海1939年在延安创作《黄河大合唱》,六天六夜完成简谱版,后在苏联补写管弦乐总谱,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精神象征 [5][6] - 《黄河大合唱》首演85周年之际,哈萨克斯坦拜卡达莫夫合唱团用中文演唱该作品,引发武汉观众热烈反响 [8] - 《阿曼盖尔德》与《黄河大合唱》均体现民族抗争精神,前者基于哈萨克民歌改编,后者激发中国抗战斗志 [7][9] 文化交流与当代影响 - 阿拉木图设有冼星海大街与拜卡达莫夫大街相邻,纪念碑铭刻其作为"中哈友谊使者"的贡献 [9] - 拜卡达莫娃计划2024年8月捐赠冼星海遗物至广州,并携外孙女探访其故乡,推动情谊代际传承 [9] - 哈萨克斯坦音乐界高度评价冼星海作品,认为其跨越文化隔阂,成为两国人文交流的典范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