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盖尔德》

搜索文档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音乐会在阿拉木图举行
新华网· 2025-09-05 10:08
文化活动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冼星海诞辰120周年音乐会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国立江布尔音乐厅举行 近600人出席包括阿市政府 外交领事机构 老兵协会 当地华侨华人 中资机构和留学生等各界人士 [1] - 哈萨克斯坦国立拜卡达莫夫合唱团和阿布德拉舍夫国立模范交响乐队共同演绎《黄河大合唱》和《阿曼盖尔德》等作品 观众自发挥舞中哈两国国旗并齐声高唱歌曲 [1] - 中国驻阿拉木图总领事蒋薇向两位哈萨克斯坦老战士后代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表彰哈萨克斯坦人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所作重要贡献 [1] 双边关系 - 哈萨克斯坦外交部驻阿拉木图代表处负责人扎尼别克·阿布德拉绍夫表示冼星海作品充满爱国主义精神 传达坚韧不拔精神和对未来的信心 称晚会是哈中两国友谊的生动展现 相信两国友谊将永不动摇 [1] - 中国驻阿拉木图总领事蒋薇强调中哈两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并肩战斗 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世界和平 指出冼星海与阿拉木图有深厚渊源 与哈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患难与共的情谊成为两国世代友好的象征与典范 [1]
人民的音乐家 世界的冼星海
人民日报· 2025-08-15 05:51
冼星海生平与音乐成就 - 1905年6月13日出生于中国澳门 父亲早逝 由母亲黄苏英抚养长大 童年受粤语民歌《顶硬上》影响深远 [10] - 1920年代就读北京国立艺专和上海国立音乐院 1928年加入南国社 发表《普遍的音乐》提出"用音乐救中国"的理念 [11] - 1929年因学生运动被迫辍学 赴巴黎求学 师从保罗·奥别多菲尔 创作三重奏《风》受保罗·杜卡赏识 [11][12] - 1935年回国后创作300余首救亡歌曲 包括《救国军歌》《战歌》《游击军》《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 [13] 《黄河大合唱》创作与影响 - 1939年与诗人光未然合作 6天6夜完成8乐章《黄河大合唱》曲谱 其中《黄河怨》《黄河颂》三易其稿 [14][15] - 首演于1939年4月13日延安陕北公学礼堂 后扩编至100余人合唱团 周恩来赞誉"为抗战发出怒吼" [17] - 1940年在苏联进行交响化改编 1944年由爱泼斯坦译成英文 传播至国际 [18] - 1968-1969年改编为钢琴协奏曲《黄河》 1970年5月1日首演 55年来在全球演出超1000场 年均演出50-60场 [25] 国际交流与文化遗产 - 1942年流落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 受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救助 创作交响诗《阿曼盖尔德》 [19][20] - 1998年阿拉木图命名"冼星海大道"与"拜卡达莫夫大道" 设立荷花造型纪念碑 [22] - 2019年中哈合拍电影《音乐家》聚焦其最后5年经历 哈方艺术指导称其精神"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23][24] - 2024年哈萨克斯坦合唱团在武汉用中文演唱《黄河大合唱》 指挥称"音乐让彼此理解靠近" [24] 当代传承与纪念活动 - 2025年适逢冼星海诞辰120周年 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在曼谷、悉尼演出《黄河大合唱》 [26] - 2024年5月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之夜"艺术节上演《黄河颂》 纽约林肯中心举办"2025黄河大合唱"音乐会 [26] - 钢琴协奏曲《黄河》首演55周年 殷承宗强调作品蕴含"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信念" [25]
澳门冼星海纪念馆获哈萨克斯坦友人捐赠冼星海相关物品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8-14 11:40
捐赠事件与背景 - 拜卡达莫娃向澳门冼星海纪念馆捐赠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创作手稿等一批珍贵物品 包括文件 乐谱 照片等 [1] - 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代局长蔡健龙代表特区政府接受捐赠并感谢拜卡达莫娃 [1] 捐赠物品的历史意义 - 物品承载冼星海在异乡的记忆 铭刻与拜卡达莫夫一家的深厚情谊 将丰富冼星海纪念馆馆藏 成为澳门爱国教育的生动教材 [2] - 80多年前冼星海在异乡得遇拜卡达莫夫一家的无私相助 以音乐为媒结下深厚的跨国情谊 成为中哈两国世代友好的历史见证 [2] 捐赠仪式参与人员与互动 - 拜卡达莫娃首次踏上冼星海故土 对年轻人关注冼星海与其父亲的故事及中哈人民友谊表示欣慰 [4] - 曾赴哈萨克斯坦开展文化交流的澳门青年学生与拜卡达莫娃真情互动 询问拜卡达莫夫经历及历史资料收集过程 [4] - 外交部驻澳门特派员公署高原参赞指出捐赠彰显中哈友好合作关系 凸显民间外交和人文交流的独特魅力与强劲力量 [4] 青年反响与教育意义 - 澳门教业中学郭金盈同学表示深受感动和鼓舞 认识到青年弘扬优良传统 接续奋斗的重要性 要努力学习创造更美好明天 [5] - 冼星海在民族危难之际以《黄河大合唱》《军民进行曲》等乐章点燃民族抗争精神 在生命最后岁月创作《阿曼盖尔德》致敬哈萨克斯坦民族英雄 为中哈友谊筑起跨越时空桥梁 [5] 历史纪念节点 - 今年是冼星海诞辰120周年 抗战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拜卡达莫娃在此重要时刻来访澳门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4]
抗日英雄谱 | 音符为枪炮 乐谱成武器 他是以音乐救国的人民音乐家
央视网· 2025-08-14 10:46
冼星海音乐创作背景 - 冼星海1905年生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 先后于岭南大学 北大音乐传习所 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音乐 [3] - 1929年赴巴黎深造 期间以杜甫诗句为灵感创作作品《风》 成为法国巴黎电台首首播放的中国人作品 [3] - 1935年回国后投身抗日救亡洪流 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 组织群众歌咏运动并创作《游击军》《在太行山上》等抗日歌曲 [5] 代表作《黄河大合唱》创作历程 - 1939年诗人光未然以黄河壶口瀑布与船工号子为灵感创作长诗《黄河吟》 冼星海于窑洞中6天6夜谱曲完成《黄河大合唱》 [7] - 作品歌颂中国人民战斗意志 痛斥日寇残暴 以音调号召民众保家卫国 被评价为"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呼声" [7][9] - 1939年4月首演于延安陕北公学 5月由冼星海亲自指挥公演 随后传唱全中国 鼓舞一代人走向抗日最前线 [9] 国际反法西斯音乐贡献 - 1940年化名"黄训"赴莫斯科参与纪录片配乐 苏德战争期间流落阿拉木图 获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援助 [11] - 将哈萨克民族音乐融入创作 完成《民族解放》《满江红》等作品 与拜卡达莫夫共同创作交响诗《阿曼盖尔德》 [11] - 音乐创作升华为反法西斯联盟精神号角 体现"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意识形态高度 [11] 历史影响与纪念 - 冼星海1945年因劳累与营养不良于莫斯科病逝 毛泽东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13] -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命名"冼星海大街" 成为中哈两国共同历史记忆与友谊象征 [13] - 《黄河大合唱》至今仍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写照 其创作历程体现音乐作为抗战武器的历史价值 [3][9]
一部电影,一段音乐人生,一场回响多年的中哈兄弟情
人民日报· 2025-06-18 12:56
电影《音乐家》制作背景 - 电影《音乐家》以中国音乐家冼星海与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的友谊故事为蓝本创作 [1] - 2017年在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开机,成为中哈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人文合作的重点项目 [12] - 该电影开启了中哈两国合拍电影的历史 [12] 电影内容与细节 - 影片中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姐姐的女儿阿里兰诺娃建立了如父女般的情谊 [13] - 电影展现了冼星海将对女儿的思念投射在阿里兰诺娃身上的感人细节 [13] - 影片最后呈现了冼星海指挥演奏《阿曼盖尔德》和《黄河大合唱》的场景 [17] 电影相关活动 - 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北京接见了《音乐家》主要演职人员并观看片花 [14] - 电影首映礼上,冼星海女儿冼妮娜与阿里兰诺娃时隔29年再次相聚 [14] - 2023年12月,纪念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友谊主题音乐会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行 [17] 音乐作品传播 - 《黄河大合唱》在全球多地演出,包括1951年柏林、1955年莫斯科、1979年菲律宾等地 [19] - 2024年哈萨克斯坦国立拜卡达莫夫合唱团在武汉用中文演唱《黄河大合唱》 [19] - 冼星海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事迹创作的交响史诗《阿曼盖尔德》在哈萨克斯坦首演 [11]
心相近丨让珍贵记忆代代相传——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兄弟情谊融入新时代中哈友好宏大乐章
新华社· 2025-06-15 20:08
中哈音乐家友谊与文化传承 - 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在1942年阿拉木图相识,拜卡达莫夫收留贫病交加的冼星海并共同生活,形成跨国兄弟情谊 [1][2] - 冼星海在哈期间创作《阿曼盖尔德》交响史诗,改编自哈萨克民族英雄题材,并教授乐理、举办音乐会,深受当地民众欢迎 [4][7] - 拜卡达莫夫家族持续推动冼星海遗愿,1986年联系其女冼妮娜,2023年促成《阿曼盖尔德》管弦乐版在广州星海音乐厅首演 [3][4][5] 音乐作品的历史意义 - 冼星海1939年在延安创作《黄河大合唱》,六天六夜完成简谱版,后在苏联补写管弦乐总谱,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精神象征 [5][6] - 《黄河大合唱》首演85周年之际,哈萨克斯坦拜卡达莫夫合唱团用中文演唱该作品,引发武汉观众热烈反响 [8] - 《阿曼盖尔德》与《黄河大合唱》均体现民族抗争精神,前者基于哈萨克民歌改编,后者激发中国抗战斗志 [7][9] 文化交流与当代影响 - 阿拉木图设有冼星海大街与拜卡达莫夫大街相邻,纪念碑铭刻其作为"中哈友谊使者"的贡献 [9] - 拜卡达莫娃计划2024年8月捐赠冼星海遗物至广州,并携外孙女探访其故乡,推动情谊代际传承 [9] - 哈萨克斯坦音乐界高度评价冼星海作品,认为其跨越文化隔阂,成为两国人文交流的典范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