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搜索文档
当前中国或许不是“有库无智”,而是“有智无库”
观察者网· 2025-11-12 10:05
中国智库行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 智库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在中国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不仅为政策制定提供学术依据和智力支持,更在国际话语权构建中扮演关键角色[1] - 行业发展面临深层问题,包括研究成果质量与影响力如何确保、数据获取困难、批判性思维不足等挑战,而如何吸引并留住兼具学术功底与国际视野的青年学者已成为关键议题[1] 中国智库索引(CTTI)的评价体系与作用 - CTTI被广泛视为中国智库界的"基础设施",其设计初衷是基于数据进行智库评价,以弥补仅靠主观专家问卷的片面性,最终将主客观评价融合以增强公信力[2][3] - CTTI是一个筛选型数据库而非登记型数据库,提出了"CTTI来源智库"概念,起到事实上的认证作用,每两年进行一次增补,并对申请智库进行背景调查、研究能力评估和成果审查[5] - 评价维度主要包括机构的合法合规性(查验成立文件)、专家团队构成、经费情况、研究成果、活动以及影响力(如主流媒体报道),概括为"产出"、"活动"和"影响力"三大类数据[6][7]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新"内涵 -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新"是相对的,其发展建立在1950年代起建立的部委政策研究组织(PRO)和科技情报所等传统老牌智库体系基础之上[8][10] - "新"首先体现在任务和理念新,即结合中国与国际形势变化,关注全球治理,加强国际传播与智库交流,成为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10][14] - 其次体现在机制新,国家高端智库在机制体制上做出探索创新,同时研究范式出现新变化,更多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软科学工具,使政策研究方法越来越"硬"[11] 中国智库在国际话语权构建中的短板与发力点 - 智库的国际传播是一种基于证据的政策分析,在客观性和学术性上更强,但当前短板包括很多报告仅有中文版,英文版本存在"中式英语"问题,以及拥有地道英文网站的智库不多[16][17] - 关键障碍在于缺乏能在国际场合游刃有余使用英文交流的人才,海归博士大多进入学术界而非智库行业,导致很多观点在国际上说不通、讲不清[17] - 话语权构建的根本依托于国家综合实力,但智库自身研究在数据驱动方面薄弱,缺乏体系化的数据基础,导致结论主观性较强,难以被国际社会信服[13][18] 智库研究与学术研究的本质区别及人才评价挑战 - 学术研究核心在于知识创新,而智库研究在完成理论验证后,需进一步将成果转化为政策议程,进行"政策设置",并考量建议的适用性、可行性及影响[19][20] - 在人才评价体系中,政策报告相较于期刊论文在职称评定中认可度较低,大学学术委员会存在"学术偏见",认为高水平期刊成果才算学术,但这种现象正随"破五唯"等政策逐步改变[22][23] - 清华、北大、交大等高校已成立智库中心,南京大学专门设立"智库研究员"序列,可将决策咨询类成果作为评定正高职称的依据,推动评价体系多元化[23][24] 智库"智"与"库"的关系及有组织科研的重要性 - 智库既要有"智"(专家),也要有"库"(组织体系),现代智库强调"有组织的科研",依靠系统分工与制度保障运作,而非简单的专家集合[24][25] - 当前中国智库更可能是"有智无库",即专家不少但建设完善、运作专业的智库平台不多,理想状态是"有库有智",将人员与体制机制深度融合[26][28] - 制约高质量成果产出的核心瓶颈包括数据贫瘠环境(关键数据难以获取)、智库自身缺乏长期数据积累意识、批判性思维不足以及高水平专家资源稀缺[29][30] 智库人才吸引与保留的挑战及青年培养路径 - 智库对青年学者吸引力有限,因职业路径不清晰,缺乏类似美国"旋转门"机制的政府任职机会,导致年轻人多将智库视为过渡性选择[32] - 青年人才成长需要较长沉淀过程以积累政策研究所需的社会阅历,智库自身需承担责任,通过给予年轻人压担子、创造汇报机会等方式助力其快速成长[32][33] - 智库学者需明确研究领域,避免成为"万金油",应围绕一两个专业方向长期跟踪,做到学术为"体"、智库工作为"用",体用结合而不迷失方向[33][34] - 对未来投身智库的青年,核心建议是具备公共服务精神的热忱,做好持续历练的思想准备,并紧跟数据驱动和人工智能赋能的新技术趋势[35][36]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智力支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16:51
(原标题: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智力支撑) 金民卿要求各方要共同探索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智库研究组织形式,实现数据安全下的开放共享,培养 跨学科、多技能、国际化的智库人才。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院长樊纲表示,应深化社会智库在人才引进、资金来源、市场化发展等 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社会智库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胡继平认为,新型高校智库要从主要解决短期问题、提供单一建议,到着眼于服务国 家战略、参与重大决策的前瞻性研判。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强化使命意识,立足中国现实,深度服务地方和国家发展大局。在此基础上,不断提 升全球影响力,积极加快"走出去"步伐,创新成果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 浙江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陈柳裕详细介绍了以"八八战略"实施评估推动浙江在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 进程中示范先行,充分展示了智库服务地方的创新实践。 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自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 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历经10年快速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和新质 生产力培育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