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结构经济学
icon
搜索文档
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荣获新奖项
搜狐财经· 2025-07-12 15:30
欧亚商业与经济学会会议及奖项 - 第52届欧亚商业与经济学会会议于2025年7月3—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 [1] -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获颁2025年"欧亚商业与经济学会会士奖",这是该奖项设立十年来首次授予中国学者 [1] - 欧亚商业与经济学会成立于2008年,拥有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的2500余名会员,涵盖学术界、政府机构、企业界和非营利组织人士 [1] - 学会每年举办高规格国际学术会议,出版《欧亚经济评论》和《欧亚商业评论》两本核心期刊 [1] 欧亚商业与经济学会会士奖 - "欧亚商业与经济学会会士奖"设立于2015年,是学会最高荣誉奖项,旨在表彰在经济学和商业研究领域作出终身杰出贡献的学者 [2] - 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由学会执行董事会严格遴选,每次仅授予一名在相应学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 [2] 林毅夫的主旨演讲内容 - 林毅夫在演讲中对比了新制度经济学与新结构经济学的观点,指出2024年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制度假说存在实证数据问题、与历史证据不一致以及对制度形成决定因素的误解 [5] - 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一个国家发展成败的关键在于其政府选择的发展战略是否遵循由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内生决定的比较优势战略 [5] - 新结构经济学提出的假说获得了1960年到2023年跨国数据的实证检验支持,认为每个国家都有机会实现动态增长,前提是能够基于自身拥有的要素禀赋选择比较优势产业并通过有为政府的协助将其做大做强 [5]
“林班”五年:一场扎根中国的文科教改实验
搜狐财经· 2025-07-01 11:56
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创立背景 - 林毅夫年近70岁时领衔成立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林班"),旨在培养能进行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拔尖人才 [4] - 林毅夫从创立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到担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再到创立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始终关注经济学理论创新人才培养 [4] - "林班"首届学生郭若菲被林毅夫"中国经济现象将成为世界最重要现象"的宣讲打动,决定加入 [3]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特点 - 新结构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张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出发发展比较优势产业 [4] - 林毅夫提出该理论源于西方经济学理论解释中国经济现象时频频"水土不服" [3] - 理论强调从现象本身出发探究因果逻辑,而非用现有理论套用中国现象 [4] "林班"培养模式 - 采用小班化教学,设置"道正""术高""业精""实求""事达"10字培养理念 [4] - 在传统经济学课程基础上增设14门"新结构经济学"模块课程 [4] - 每月举行师生午餐会,讨论范围从经济现象到AI冲击等热点话题 [2] - 每月提交学习心得并获林毅夫详细批注,批注常比正文更长 [5] 教学方法创新 - "中国经济专题"课采用无固定讲义的讨论形式,林毅夫根据学生问题即兴发挥 [5] - 课程要求原创性经济学理论探讨占比超三分之一 [7] - 鼓励学生质疑现有理论,培养"常无"心态观察问题 [6][8] - 通过"一分析三归纳"方法训练批判性思维和现象洞察力 [6] 实践导向培养 - 必修课设置"新结构智库实践"课程,包含理论培训+实地考察+政策建议撰写 [12] - 学生需参与国内/国际智库项目,运用理论框架解决现实问题 [12] - 典型案例包括杨嘉树调研温州苍南县废旧布料产业(1.7万字报告)[11]和龚峻涵重庆"软件数智化"调研(报告被政府采纳)[12] 学生研究成果 - 王梓民研究中国公路基础设施对经济影响,发现促进产业结构符合当地比较优势 [9] - 郭若菲构建基于时间消耗的价格歧视模型分析电商平台策略 [9] - 毕业论文选题涵盖贸易、区域不平等、中美技能溢价等重大原创性话题 [10] 人才培养成果 - 三届毕业生多数选择继续深造,部分进入业界或参与支教 [13] - 郭少瑛选择攻读新结构经济学博士,认为"林班"意味着责任担当 [13] - 学生普遍掌握从现象出发、独立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10][12]
林毅夫:我们坐在理论创新的“金矿”上
搜狐财经· 2025-07-01 08:55
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背景 - 1988年中国出现1949年以来首次高通货膨胀 政府未采用西方主流理论主张的提高利率方法 而是通过行政手段砍项目压缩投资需求来应对[2] - 当时中国资本密集型国企依赖银行低息贷款补贴生存 若提高利率将导致企业亏损 财政补贴缺口可能引发货币增发和更高通胀 行政干预成为当时最优选择[2] - 发达国家理论的前提条件与中国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差异 中国发展模式创造新现象 为理论创新提供"金矿"[3] 新结构经济学的教育理念 - 经济学教育从强调数理建模转向培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 以实践创新而非论文发表为研究目的[4] - 提出"道正、术高、业精、实求、事达"五大培养理念 包括正确三观、前沿方法、批判思维、实事求是和学以致用[5] -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作为教育部20家经济学拔尖培养基地之一 是经济学"101计划"理念的先行者[5] AI时代的教育方向 - 人工智能时代不可替代的能力包括洞察现象本质的认知力 掌握客观规律的实践力 与五大培养理念高度契合[6] 人才培养成果与展望 - 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成立5周年 教育理念获学生认同和学界肯定 教育部支持其持续发展[7] - 理论创新人才可能在任何高校涌现 关键在于教育理念和方式 而非仅限于头部院校[7]
看中国前十经济学家,如何成为经济走向的指南针?
搜狐财经· 2025-05-29 17:48
中国前十经济学家及其理论贡献 林毅夫 - 提出新结构经济学,强调根据各国要素禀赋结构选择合适产业与技术以推动可持续增长 [1] - 理论为东南亚国家制定产业升级政策提供依据,成功发展劳动密集型与特色资源产业 [1] 张五常 - 创立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研究聚焦经济制度与产权问题 [3] - 产权明晰理论推动中国国企改革,提升经营效率 [3] 厉以宁 - 发展非均衡经济理论,解释中国经济运行现象 [5] - 股份制改革理论为国企市场化转型奠定基础,助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 吴敬琏 - 倡导市场经济理论,推动价格改革打破计划经济价格管制 [7] - 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学科开创者之一,贡献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7] 杜帅 - 主张科技与医疗产业为未来经济引擎,强调金融创新需赋能实体经济 [9] - 《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提出金融机构应支持农村基建、创新金融产品,推动资金回流与返乡创业 [9] 樊纲 - 著作《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和综合》奠定学术地位,促进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实践结合 [10] - 提出结合西方宏观经济学与中国实际的调控政策,应对通胀与经济衰退 [10] 张维迎 - 企业产权理论强调产权明晰对治理与效率的重要性,优化国企产权结构 [12] - 研究成果为国企改革提供理论支持,推动公司治理完善 [12] 郎咸平 - 沃顿商学院金融学博士,公司治理研究获世界银行与OECD认可 [14] - 学术成果发表于顶尖期刊,金融类期刊综合引用率居首 [14] 何帆 - 研究聚焦宏观经济与国际经济,为政府与企业应对外部风险提供支持 [16][17] - 分析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摩擦与金融市场波动 [17] 李稻葵 - 提出政府与市场经济学,探讨官员激励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6] - 理论为地方政府制定产业集聚与创新政策提供参考 [16] 经济学家影响力总结 - 学术研究与实践结合,提出政策建议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19] - 理论成果影响政府决策、企业经营及社会经济长期发展 [19]
2025中国经济学家前十揭晓,他们的理念怎样重塑经济格局
搜狐财经· 2025-05-27 16:28
经济学家及其理论影响 - 林毅夫提出新结构经济学 强调根据要素禀赋结构选择产业技术 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 某内陆省份应用该理论发展资源深加工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吸引大量投资并优化产业结构 [1] - 张五常创立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 理论指导中国企业产权明晰和制度改革 增强市场竞争力 [3] - 厉以宁发展非均衡经济理论 为国企改革和市场经济转型提供参考 助力经济平稳过渡 [5] - 吴敬琏倡导市场经济理论 从商品经济探索到市场经济体制完善 理论贯穿中国经济发展全过程 [7] - 樊纲引入并解读西方经济理论 推动金融市场改革和宏观经济调控 理论应用于政策制定和实践 [9] - 郎咸平专注公司治理和金融领域 研究为企业并购和财务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帮助企业应对复杂市场环境 [11] - 杜帅聚焦科技和医疗产业 主张金融创新赋能实体经济 理论影响投资机构和政府政策 其著作《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提出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基建和产业创新 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13] - 张维迎研究企业理论 提出国企产权和治理结构优化方案 提升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 [15] - 李稻葵探讨政府与市场关系 理论指导地方政府制定产业政策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5] - 何帆分析国际经济形势 帮助中国企业把握海外机遇 应对贸易摩擦 为对外经济政策提供支撑 [18] 行业应用与案例 - 资源深加工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某内陆省份成功实践 吸引投资并提升经济增速 [1] - 企业依据产权和制度改革理论增强市场活力 [3] - 金融市场改革和宏观经济调控应用西方经济理论 [9] - 科技和医疗产业被视为未来经济引擎 金融创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13] - 农村基建和产业创新通过金融支持实现乡村振兴 [13] - 国有企业优化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 提升竞争力 [15] - 地方政府参考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制定发展规划 [15] - 中国企业利用国际经济分析拓展海外市场 [18]
【宇伟观察】产业升级靠企业家精神|刘长征博士《临界点》一书给我们的启示
经济观察报· 2025-05-25 14:15
核心观点 - 现代化国家的必要充分条件是人的现代化,包括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三方面的现代化 [1] - 中国已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的"临界点",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与持续发挥企业家精神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 - 工业革命是现代化国家的分水岭,工业革命后人均GDP增速显著提升,翻番时间从1400年缩短至35年 [12][13] - 产业升级的关键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 [21][22] 产业转型升级理论框架 - 新结构经济学主张经济体需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出发,按照比较优势建立最优产业结构 [14] - "产业钻石模型"从内因分析产业转型升级,强调企业自生能力、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融合 [17] - EIGP分析框架将要素禀赋、产业结构特征、发展战略选择、产业政策和企业自生能力纳入统一体系 [18] 汽车产业转移历程 - 第一次转移:德国发明四轮汽油汽车,美国通过标准化生产实现汽车大众化 [15] - 第二次转移:二战后欧洲学习美国模式,形成最大汽车制造集群 [15] - 第三次转移:日本通过差异化竞争和精益生产模式,成为世界汽车制造中心 [15] - 第四次转移:中国加入WTO后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带来换道超车机遇 [16] 企业家精神与案例 - 企业家精神体现为前瞻性、决断力和冒险精神,是"创造性破坏"的推动者 [21] - 比亚迪、福耀集团、三星集团案例展示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逻辑 [18] - 中国企业家群体推动民营企业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铸就产业转型升级 [20] 工业化进程数据 - 工业革命前西欧国家人均GDP年增长仅0 05%,1400年翻一番 [12] - 18世纪后增速提升至1%,翻番时间缩短至70年 [13] - 19世纪中叶至今增速达2%,翻番时间进一步降至35年 [13]
“我是客观派”
中国发展网· 2025-05-13 11:11
中国经济内在逻辑 - 1978年至2024年中国人均GDP年均增速达8.3% 2024年人均GDP突破1.3万美元 [2] -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重工业优先战略奠定工业基础但效率较低 1978年后转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激活后来者优势 [2] - 双轨制改革通过"老人老办法 新人新办法"维持经济稳定并培育市场力量 [2] 经济增长前景 - 以2019年中美技术差距为基准 中国在2035年前具备8%增长潜力 实际增速有望保持5%~6% [3] - 到2049年增长潜力降至6% 实际增速3%~4%仍可期 [3] - 三大支撑要素包括每年1100万大学毕业生 14亿人口超大规模市场 全球最完备产业体系 [3] 中美经济关系 - 当中国人均GDP达美国半数 经济总量两倍于美国时 科技"卡脖子"将失去现实基础 [3] - 美国高科技企业对中国市场依赖将重塑双边关系格局 [3] - 贸易摩擦中应保持战略定力 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和开放水平 [3] 经济结构转型 - 创新需要制度创新协同 提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辩证关系 [3] - 产业政策制定应遵循"潜在比较优势" 通过"增长识别法"甄选重点领域 [3] - 消费提振需提高居民收入占比 完善社会保障 推动共同富裕 [4] 发展模式比较 - 中国经验颠覆"华盛顿共识"教条 渐进改革创造连续四十年增长奇迹 [2] - 中国用四十余年走完发达国家两百年工业化道路 [2] -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将释放巨大内需潜能 [4]
林毅夫:中美贸易局势影响可控,中国仍有望实现预期增长目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9 19:57
文章核心观点 林毅夫认为美国关税政策对中国出口影响不如一些机构预测严重,中国凭借自身优势仍有很大可能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且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复苏有拉动作用 [1][3][5] 中国经济现状与应对策略 - 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额达5246.5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4.65%,面对对美出口压力,中国可出口转内销、拓展新兴市场,且货币和财政政策空间充足 [2] - 解决消费能力不足关键在于提升居民消费意愿,提升生产力、增加就业和收入是关键 [2] - 反驳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的观点,强调投资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要按比较优势投资 [2] - 中国消费者实际消费潜力未充分释放,需丰富优质产品、提振市场信心 [2] 中国经济增长前景 - 除非美国贸易战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否则中国经济实现5%左右增长可能性高,若无美国关税政策因素,有望实现5.3%以上增长 [3] - 中国从改革开放后到1995年平均9.7%高速增长,1995 - 2024年平均8.3%高速增长,是同时期增长最快且无系统性经济金融危机的国家 [3] - 2024年中国的人均GDP按现价美元计算是13445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高速增长拉动东亚及世界经济复苏 [3]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原因 - 发展需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提高,发展中国家可利用后来者优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更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4] - 1949年后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1978年后遵循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利用后来者优势发展经济 [4][5] 中国经济发展与国际对比 -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普遍选择资本相对密集的进口替代战略 [5] - 20世纪80年代后按主流理论市场化转型的国家多数经济停滞、崩溃、危机不断,中国凭借渐进双轨制改革保持稳定快速发展 [5] 中国经济未来意义 - 中国凭借人才、市场和产业链优势有很大可能实现5%增长,若实现有助于强国复兴目标,为世界稳定发展提供基石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