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身心健康

搜索文档
撑起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保护伞”
中国青年报· 2025-05-16 06:55
北京市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政策 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 北京市出台"身心健康二十条"政策,旨在系统解决中小学生"小眼镜""小胖墩"、课间活动不足、睡眠不足及学业压力引发的心理危机等问题 [1] - 政策目标是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构建全方位支持环境,同步提升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 [1] 医疗健康服务升级 - 要求健全分级就诊咨询机制,完善多渠道就诊服务体系,重点推动各级医院满足学生心理健康诊疗需求 [1] - 支持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儿科和心理门诊,通过综合性医疗场景降低学生和家长的就医心理负担,缓解专科医院"一号难求"问题 [2] 个性化教育机制 -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制度,定期向家长反馈并提供个性化发展建议 [2] - 试点学校设立"成长导师",对需要引导的学生实施"一对一"帮扶指导 [2] - 通过"师生对话日""心灵信箱""午餐面对面"等差异化沟通机制增强师生互动 [2] 家校协同与教师支持 - 倡导家长每日与孩子"倾听一刻钟,活动一小时",鼓励参与亲子运动会等身心健康活动 [3] - 明确要求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关注教师身心健康,以提升其教书育人质量及情绪管理能力 [3] 综合支持体系建设 - 政策涵盖学生常见病监测、医疗资源扩容、体育锻炼场景增加、教师关怀及家长引导等多维度措施 [3] - 整体构建闭环式追踪体系,实现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持续精准干预 [2][3]
北京发布“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二十条” 这份学生身心健康的“护航手册”该如何操作?
央广网· 2025-05-14 13:56
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现状 -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延续,表现在运动量太少和室内教学时间过长 [1] - 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相比1982年的0.2%增长迅速,城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更高 [2] - 高中生平均睡眠仅6.5小时,初中生7.48小时,小学生7.65小时,均低于国际推荐标准 [4] "身心健康二十条"核心措施 - 加强体育运动:增加体育课程比例,确保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其中1小时为中等及以上强度锻炼 [2] - 丰富课外活动:每学年至少举办2次校级展演展示活动,开展合唱比赛、戏剧表演、诗歌朗诵等活动 [2] - 加强心理守护: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师生对话日""心灵信箱"等沟通机制,每名学生至少参加1个兴趣小组或社团 [2] - 将体质健康、近视、肥胖、脊柱侧弯和心理健康数据作为评价中小学办学成效的重要依据 [2] 实施与监督机制 - 北京市建立年度覆盖全员的监测体系,跟踪近视率、肥胖率、脊柱侧弯发病率和心理焦虑缓解情况 [3] -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平台,在学校公共区域布置心理角、互动墙等设施 [4] 家校协同与教育评价改革 - 学校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增强家校联系,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活动 [4] - 倡导家长每天与孩子"倾听一刻钟,活动一小时",增加陪伴时间和质量 [4] - 需构建与学龄、学段相适应的学业进阶体系,推动"双减"真实落地,调整学习内容的丰富度和学科协同 [5] - 教育评价标准需改变,将身体、心理、人格健全放在更高位置,避免单一标准和过度刷题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