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共富圈

搜索文档
湖北谷城多点共建“堰河式”和美乡村 打造乡村共富圈
人民日报· 2025-08-15 15:02
核心观点 - 堰河村通过生态修复和乡村旅游实现经济转型 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8万元 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1] - 周边村庄效仿发展模式 形成区域协同发展 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20万元[2] 产业发展 - 乡村旅游成为核心产业 85%村民从事旅游业 业态包括果园采摘 民宿休闲和农特产品销售[1] - 农特产品统一品牌化运营 "堰河香"品牌覆盖7个村 差异化开发旅游产品[2] - 辣椒产业成为熊家岗村主导产业 种植面积达数千亩 合作社吸收2000多名社员[2] 经济表现 - 堰河村特产年销售额达300万元 村民人均存款10万元 实现家家有洋楼和汽车[1][2] - 熊家岗村人均纯收入2.4万元 较堰河村存在差距但显著提升[2] - 县级推广活动重点支持4个先进村和13个重点村 扩大乡村共富圈[2] 生态治理 - 通过植树造林改造荒山2.1万亩 其中茶园1200亩和经济林3000亩成为主要收入来源[1] - 生态修复促成旅游业发展 从过去砍树致富转为可持续经营模式[1] 管理模式 - 村党委统一领导 实行农特产品和民宿统一定价 强调诚信经营和村民参与[2] - 党员干部带头示范 合作社模式整合资源 如熊家岗村辣椒产业规模化发展[2] - 跨村合作共建旅游设施 共享停车场 6个村成功创建3A或4A级景区[2]
打造乡村共富圈
人民日报· 2025-08-15 06:10
核心观点 - 堰河村通过生态修复和乡村旅游实现经济转型 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8万元 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1] - 周边村庄效仿发展模式 形成区域协同效应 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20万元[2] - 县级推广"堰河模式" 重点支持17个村庄扩大乡村共富圈[2] 产业发展 - 乡村旅游成为主导产业 85%村民从事旅游业 去年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1] - 农特产品销售额达300万元 涵盖茶叶、香菇等品类[1] - 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 拥有1200亩茶园和3000亩经济林[1] 经济成效 - 村民人均纯收入3.8万元 基本实现每户有洋楼、汽车及人均存款10万元[1][2] - 邻近的熊家岗村发展辣椒产业 种植面积数千亩 人均纯收入2.4万元[2] - 7个村庄联合发展 去年6个村建成3A或4A级景区[2] 运营模式 - 全村统一管理 农特产品和民宿统一定价[2] - 股份经济合作社吸纳2000多名社员[2] - 差异化开发旅游产品 统一"堰河香"农产品品牌[2] 区域扩展 - 县级开展"学堰河、比堰河、超堰河"活动[2] - 整合资金项目 重点支持4个县级先进村和13个乡镇重点村[2] - 共建共享旅游设施包括停车场等基础设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