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香菇
icon
搜索文档
脱贫产业兴 日子有奔头——来自三省七县脱贫村的调研之一
人民日报· 2025-08-15 05:56
产业联农带农发展 -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杉树乡细沙河村的竹笋加工厂与3400户笋农合作,工厂长期用工180人,其中64人是脱贫户,去年竹产业综合产值达1916亿元[2] - 彝良县牛街镇三合村脱贫户刘礼翠家有40多亩竹林,去年纯收入超3万元[2] - 河北省丰宁县采取"企业+合作社+村集体+脱贫户"模式发展设施农业、有机杂粮等产业,土城镇柳条沟村冷棚辣椒产业去年净利润达1200万元,带动400多人增收[3] - 围场县克勒沟镇五村联建果蔬党建联盟基地草莓年利润140多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44万元[3] - 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形成产业基地务工网络,香葱基地一亩地需10个劳动力,去年核心产业基地吸纳务工达20万人次[3][4] 产业高质量发展 - 四川省通江县建125个生猪育肥场,采用五方联动模式带动2000多人脱贫,青峪猪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保种,原种场年提供仔猪156万头[6][8] - 青峪猪肉加工出316种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价值达2548亿元,215家线下专卖店,电商年销售额近亿元[8] - 河北省承德市推动农副产品深加工提档升级,丰宁县有机农业企业达37家,有机认证面积15万亩[9] - 云南昭通土豆米生产线预计年产值达3000万元[9] - 全国832个脱贫县每县培育2-3个特色主导产业,总产值超17万亿元,3/4脱贫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4][9] 产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 河北丰宁县选将营乡推广"三免一降"做法吸引经销商,成立西红柿产业发展协会提高议价能力,种植面积达6000亩,年产值18亿元[11][12] - 镇雄县竹笋加工企业获111万元国际农发资金贷款升级设备,开发翡翠笋产品每吨出厂价三四千元[14] - 鲁甸县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成立云蒙生物科技公司,引进技术团队和科研院所合作,预计明年产生稳定利润[15] - 南江县投入近2亿元建50座金银花初加工厂,选育出绿原酸含量124%的"南银1号"品种,规划投资21亿元建健康功能饮料产业园[16]
“飞地经济”激活产业新动能 山西长治“三产融合”促振兴
中国新闻网· 2025-07-23 00:16
飞地经济模式 - 潞城区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实现跨区域产业合作 东阳市东麟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将智慧灯具生产线落户潞城数智互联产业园 利用当地营商成本优势带动就业 [1][2] - 该模式有效整合产业园区标准化厂房和独栋办公楼资源 实现企业与园区双赢 同时引入京津冀高校资源促进产业转型 [2] 特色农业升级 - 推广"小麦+谷子"轮作模式 南天贡村新增150亩实现一年两收 通过喷灌技术应对干旱保障收成 [2][3] - 采用玉米大豆套种技术 利用作物"高矮差"和养分互补特性 实现"一地两用、一季双收" [2] - 西天贡村和南舍村规模化种植700余亩优质大葱 潞吉丰农业科技发展5万棒香菇生产 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3] 文旅产业融合 - 寨上村依托国家级传统村落资源 建设3.8公里环村产业路 改造民俗广场和窑洞体验园 提升旅游基础设施 [1][4] - 引入企业合作开发农家乐、休闲农业等项目 举办汉羌文化主题活动 累计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 [4] - 通过"资金入股+合作经营"模式拓展旅游业态 打造亲子研学等创新项目 如"羌源汉脉·国潮风华"活动 [4]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山河回响
新华社· 2025-07-12 15:49
晋察冀根据地历史与精神传承 - 晋察冀根据地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11.6万军民在抗战中牺牲[1][13] - 英雄事迹包括张立宁死不屈牺牲、狼牙山五勇士跳崖、王二小诱敌牺牲等[3][16][21] - 地道战成为重要战术,冉庄百姓挖掘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络[5][7] 红色旅游与教育发展 -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等成为重要红色教育基地[2][7][16] - 王二小纪念馆开展研学教育,通过红色旅游让青少年了解历史[25] - 阜平县福子峪村结合红色资源发展农家乐、农事体验等文旅融合项目[28] 阜平县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 - 阜平县贫困发生率从54.4%大幅下降,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2年增长3.7倍[30] - 发展食用菌产业,种植户年收入可达15-16万元[30][33] - 建设近10万亩高效林果基地,引入智慧农业技术监测果园数据[32][34][37] - 布局光伏装备制造、低空产业园、算力中心等新产业,总投资35.7亿元的算力中心年内建成[36]
湖北支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打造10个全国知名“特色之乡”
长江商报· 2025-07-08 08:35
湖北省"特色之乡"行动方案 -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出台《高质量打造"特色之乡"行动方案》,旨在发挥地域名片作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1] - 目标到2030年打造10个全国知名和20个全省有重要影响的"特色之乡",促进地域名片与特色产业协同发展 [1] - 采取"重点支持一批、积极培育一批、整合优化一批"的思路推进实施 [1] 仙桃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 仙桃作为"中国黄鳝之都",拥有全国最大黄鳝繁育基地和产地贸易市场,2024年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226.71亿元 [2] - 黄鳝产业已形成"种、养、加、销、安"一体化全链条发展模式,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百亿元 [2] - 仙桃同时是全国首个"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产品拓展至32大类130多个品种,集聚上下游企业2700多家 [2] "三个一批"分类实施策略 - 重点支持12个"特色之乡"包括潜江小龙虾、秭归脐橙、随州香菇等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特色产业 [3] - 积极培育19个如鄂州武昌鱼等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之乡 [3] - 整合优化32个如赤壁青砖茶等内涵趋同的特色之乡 [3] 八项重点任务 - 明确分类路径、提升发展规模、打造特色链条、推进融合发展等八大任务方向 [4] - 计划建成特色产业优势区和示范带,采取"龙头企业+种养基地"模式扩大产业规模 [4] - 重点引进培育"链主"企业,形成"龙头引领+中小企业协同"的产业梯队 [4] 产业发展具体措施 - 绘制产业链图谱,突破种质资源保护、关键工艺升级等技术瓶颈 [5] - 实施"特色产业+数字技术"融合工程,建设智慧农场、智能工厂等数字化设施 [5] - 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融合,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精品线路 [5] - 组织企业参加重点展会,开拓"一带一路"市场,打造著名消费品牌 [5]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从“红色堡垒”到“幸福山乡”——晋察冀根据地首府阜平振兴观察
新华社· 2025-07-07 18:53
乡村振兴成效 - 阜平县贫困发生率从54 4%显著下降 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2年增长3 7倍 [3] - 骆驼湾村发展食用菌大棚75栋 特色民宿137套 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 6万元 [3] - 顾家台村78户开办农家乐及民宿 村集体年收入达150万元 [4] 特色产业发展 - 全县林果种植面积达10万亩 史家寨乡梯田种植黄桃苹果等高价值作物 [5][6] - 食用菌核心园区实现两年三季或一年两季种植 产业链年产值11亿元 带动1 5万人增收 [6][7] - 安德纺织科技公司吸纳700多名工人 计划在乡镇扩展生产线 [7] 新兴产业布局 - 引进光伏及装备制造项目27家 规划1 5万亩低空产业园 [7] - 总投资35 7亿元的算力中心预计年内建成 [7] 文旅产业升级 -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年均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7] - 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292万人次 旅游收入20 7亿元 [7] - 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亮相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8] 基础设施与技术创新 - 县政府2015年起修路开渠 支持高山果园规模化种植 [5] - 食用菌智速繁育中心提升种植效率 [6] - 梯田改造技术推进1300亩试验田建设 [8]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堰河村:280块石头铺平“穷山沟”的致富振兴路
新华社· 2025-07-04 10:23
乡村发展模式 - 堰河村通过竹林议事会形式凝聚村民共识,1993年制定茶产业三年发展计划,实现从砍树卖柴到生态种植的转型[5] - 建立"三位一体"组织架构和"三会治事"决策机制,2024年完成300余栋民房立面改造仅用4个月[6] - 形成支部联产业、干部联项目、党员联农户的工作措施,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超400万元[6][8] 产业转型升级 - 从7麻袋茶叶收入7000元起步,发展至上千亩生态茶园,并延伸种植杜仲等经济林木[6] - 形成120家标准化农家乐和民宿,打造"堰河香"农产品品牌,实现一二三产融合[8] - 2024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催生咖啡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村民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8] 生态治理成效 - 村民全面改用电能/液化气替代木柴,采用生物肥料,实现垃圾三分类回收处理[4] - 秃山复绿工程使森林覆盖率显著提升,同步发展生态旅游形成"避暑经济"[2][4] - 环境改善带动返乡创业潮,2024年游客服务中心改造完成[8] 文化传承创新 - 保留280块石头议事传统符号,成为凝聚发展共识的精神载体[1][5] - 将传统民俗与现代旅游结合,建设古香古色廊桥石门等景观[2] - 通过直播等数字化手段传播乡村文化,拓展土特产销售渠道[8]
16种食物自带胶原滤镜 吃出嘭嘭水光肌
北京青年报· 2025-07-01 06:46
皮肤健康与饮食 - 皮肤健康不仅依赖护肤品,饮食中胶原蛋白及相关营养素对保持皮肤紧实、光滑和弹性至关重要[1] - 年龄增长、压力及饮食质量下降会降低人体天然胶原蛋白生成能力[1] 促进胶原蛋白生成的食物 动物源性食物 - 骨头汤富含胶原蛋白、明胶及必需氨基酸,易吸收并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同时含钙、镁、磷等矿物质增强皮肤活力[2] - 多脂鱼(如鲑鱼、马鲛鱼)含欧米伽-3脂肪酸和海洋胶原蛋白,可减少炎症、提升皮肤弹性与水分[3] - 鸡蛋虽不含直接胶原蛋白,但提供脯氨酸和赖氨酸支持胶原合成,蛋黄中的维生素D和健康脂肪亦有益皮肤[4] 植物源性食物 - 柑橘类水果(橙子、柠檬)含维生素C稳定胶原分子,其抗氧化剂可防护自由基损伤[5] - 浆果(草莓、蓝莓)含维生素C及抗氧化剂,对抗氧化应激并减少炎症[6] - 绿叶蔬菜(菠菜、羽衣甘蓝)含维生素A/C/E及叶绿素,增加前胶原蛋白并防护紫外线[7] - 豆制品(豆腐、毛豆)含植物蛋白和异黄酮,改善皮肤弹性并抵御环境损伤[12] - 蘑菇(舞茸菇、香菇)提供植物性维生素D,辅助皮肤修复及胶原完整性[17] 其他关键营养素来源 - 坚果和种子(杏仁、奇亚籽)含欧米伽-3、锌及维生素E,维持皮肤水分并修复损伤[8] - 大蒜含硫元素和硫辛酸,促进胶原生成并修复纤维[9] - 番茄的番茄红素防护紫外线损伤,维生素C支持胶原合成[10] - 牛油果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及维生素E/C,增强皮肤保湿与抗氧化能力[11] - 猕猴桃维生素C含量超橙子,辅助胶原稳定并改善肠道吸收[13] - 南瓜籽含β-胡萝卜素和锌,促进皮肤细胞更新[14] - 腰果富含铜和锌,维持胶原连接与弹性[15] - 彩椒(红/黄椒)维生素C含量高,β-胡萝卜素和辣椒素减少炎症[16]
“山海情・雪域援梦”⑤:山东蘑菇成雪域高原“金疙瘩”
齐鲁晚报· 2025-06-12 08:59
项目概况 - 山东淄博第十批援藏工作组在昂仁县秋窝乡康萨村建成4座标准化香菇大棚 总投资500万元 成为日喀则市规模最大 设备最齐全的香菇生产基地 [1][4] - 项目于2024年10月建成投产 目前每日出菇约1000斤 日销售额约5000元 预计年销售收入超300万元 [4][6] - 项目填补了昂仁县高附加值农产品空白 并解决当地村民就业问题 [1][11] 技术突破与产业链 - 工作组突破高原种植技术瓶颈 将山东成熟种植技术引入高原 四次派专家进藏指导菌棒加工和出菇管理 [8] - 建成菌棒生产车间 实现破碎 消毒 接种全流程本地化 成本降低40%以上 形成从制棒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8] - 初期试种香菇因不符合当地消费习惯滞销 后调整为主攻平菇 鸡菇 袖珍菇 并试验茶树菇 黄玉菇等高端品种 [8] 市场与产品优势 - 高原菌菇肉质紧实 口感独特 使用多雄藏布江雪山融水培育 具有生态优势 [6] - 当地菌菇市场需求旺盛 此前主要依赖四川或拉萨运输 成本高 损耗大 [6] - 2025年预计产菇50万斤 2026年预计突破60万斤 高端品种如茶树菇 黄玉菇售价可达20多元/斤 [8][11] 社会效益与未来规划 - 项目直接带动8名村民就业 包括藏族员工扎西央珍等 月收入达3600元 [4][11] - 计划扩大大棚规模一倍 并引入更多高端品种 推动食用菌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11] - 项目借鉴山东博山区池上镇"中国香菇之乡"经验 实现3800公里外的技术落地 [11]
让苹果产业更红火 老乡的日子更兴旺 金融助力陕西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金融时报· 2025-05-29 10:07
延安苹果产业发展 - 延安苹果产业已成为当地覆盖面最广、从业人数最多、综合效益最好、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近百万从业人员中80万农民靠苹果过上了富裕日子 [1] - 2024年延安苹果产量突破50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50亿元,占陕西的三分之一、全国的十分之一 [3] - 苹果收入占当地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1%,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6] 产业链与金融支持 - 延安苹果产业链已形成覆盖前端种植、中端加工储运、后端市场拓展的完整体系,2024年金融机构向苹果产业发放贷款69.59亿元,年末余额96.33亿元,同比增长12.8% [3][4] - 农行延安分行推出"林果贷""惠农e贷""果库贷"等产品,截至2024年12月末累计发放苹果产业贷款124.7亿元,余额34.6亿元,同比增49.6% [5][6] - 当地实施苹果"保险+期货"项目,2024年承保10.07万亩,同比增长16.55%,并推出花期冻害天气指数保险增强抗风险能力 [6] 科技创新与品种升级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发的秦脆、"三瑞"等新品种亩产值达4万至5万元,是传统红富士的4-5倍,抢占高端市场 [12] - 无融合生殖苹果砧木"青砧"解决国内矮化砧木依赖进口问题,建园成本降低50%、节水70%,已推广至全国并出口乌兹别克斯坦 [13][14] - 铜川"青砧"矮化高标准山地苹果园采用新砧木、新品种、新模式,预计丰产期亩产优质果5000余斤,年净收益1000余万元 [15][16] 多元化农业与循环经济 - 延安宜川县发展食用菌产业,2024年产量8832万吨、产值9382万元,带动三分之一川道农民人均增收1.98万元 [8][9] - 果菌循环模式利用废弃果枝加工菌棒,每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吨,菌渣肥田减少化肥使用量20%以上,预计2025年全产业链产值达2.5亿元 [9] - 美泰泰公司建成菌业研发生产示范基地,实现从菌种研发到出口贸易的全链条覆盖,获金融机构290万元低息贷款支持 [9][10] 金融赋能与政策协同 - 铜川金融机构建立市场主体清单、信贷产品清单等四张清单,组建50余人金融顾问团队,2025年一季度苹果产业贷款余额8.2亿元,同比增长29.56% [16] - 农发行铜川市分行针对"青砧"项目提供13年期1900万元长期低息贷款,覆盖土地流转、苗木采购及设施建设 [15] - 工行铜川分行向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放纯信用贷款660万元,并针对产业链上下游设计定制化融资方案 [14]
提供一流服务 对齐一流标准 重庆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营商环境优化行动 - 重庆市出台《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九大专项行动四十一方面重点任务,涵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创新环境、要素保障环境 [1] - 2024年重庆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98万亿元,同比增长6.2% [1] - 重庆将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核心方向,重点优化外贸外资、对外开放等领域 [1] 外资服务水平提升 - 2024年重庆召开外资企业圆桌会61场,解决企业诉求225个 [1] - 建立531名"行政服务管家"工作团队,联系走访外资企业6778家次,解决问题390个 [1] - 出台支持外资企业参与绿证交易等优惠政策,清理内外资差别对待问题 [1] 外贸服务体系完善 - 2024年组织超1000家企业参加100余个境外展会,在新加坡、俄罗斯等地举办出口商品展,获得订单近50亿元 [2] - 完善报关、物流、金融等服务,帮助城口、石柱等区县香菇、莼菜出口超1亿元 [2] - 跨境电商交易额达近400亿元,积极培育市场采购贸易、数字贸易等新业态 [2] 开放平台能级提升 - 2024年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金额同比增长37.1% [2] - 新获批设立涪陵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庆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 [2] - 重庆自贸试验区培育19项制度创新成果,落地26项先行先试政策 [2] 未来发展方向 - 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吸引外资投入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 [3] - 实施"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计划,打造"渝贸全球"品牌 [3] - 提升中新合作、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等平台能级,培育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