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合规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为创新系上“安全带”:智能网联汽车监管新规落地在即
中国青年报· 2025-10-30 09:07
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深度融合转型,智能网联汽车成为核心赛道和各国产业制高点 [1] -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产业规模与技术迭代速度位居全球前列 [1] - 今年1至7月,中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新车销量达775.99万辆,同比增长21.31%,市场渗透率攀升至62.58% [1] 监管政策动向 - 监管部门近期密集出台政策,呈现“系统性、全链条”特征,彰显规范产业发展的坚定决心 [2][8] - 政策精准聚焦行业三大痛点:宣传误导、OTA升级失序、生产与准入脱节 [3] - 三份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审查文件(《企业审查要求》和《产品审查要求》)从企业资质与产品标准两大源头着手,标志着监管从“粗放式覆盖”迈向“精细化治理” [8][9] 宣传规范要求 - 《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企业不得将组合辅助驾驶系统或功能暗示为自动驾驶系统 [3] - 要求企业在车辆App、车载信息交互系统显著位置和用户手册中清晰展示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安全提示与使用说明 [3] - 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在营销宣传中存在过度夸大现象,例如今年3月安徽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发生的一起严重交通事故即与消费者轻信车企宣传有关 [3] OTA升级监管 - 《征求意见稿》为OTA升级划定“三条红线”:未经备案不得开展升级、不得推送未经充分测试验证的软件版本、不得通过OTA方式隐瞒车辆缺陷 [4][5] - 此前存在车企未经车主同意通过OTA升级“锁电”(降低电池可用容量)和“锁功率”(限制输出功率不超过60%)等现象 [4] - 规范OTA升级有助于减少企业无序升级行为,为车主权益增添保障,避免形成掩盖功能缺陷的恶性循环 [5] 生产一致性管理 - 生产一致性要求企业实际生产、销售的车辆与批准参数、试验样品及合格证信息保持一致,是产品质量的基础 [5][6] - 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通报显示,在2023年度新能源汽车监督检查中,共有9家企业的9个车型存在生产一致性问题 [5] - 在技术快速迭代期,部分企业可能将未经充分验证的技术投入应用,甚至通过消费者“上路实测”来推动技术改进,使首批用户承担较高风险 [5] 企业准入标准细化 - 《企业审查要求》通过“一提高、一增加、三优化”调整准入标准:“一提高”即全面提高企业智能化、网联化相关能力要求和生产准入门槛 [9] - “一增加”即补充“集团化管理”要求,明确下属企业能力要求,提升准入管理效能和资源利用水平 [10] - “三优化”包括合并新能源汽车准入审查要求、增加货车上装委托加装管理要求、结合技术进步调整生产设备要求以减轻企业负担 [10] 产品审查标准升级 - 《产品审查要求》首次将可靠性要求等与车辆质量、安全直接相关的指标纳入审查体系,避免“合格但不可靠”的产品流入市场 [10] - 对条款进行细化修订,使审查标准更清晰、执行更精准,减少“模糊地带”带来的合规困惑 [10] - 坚持包容审慎原则,为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新兴技术应用预留制度空间,避免监管成为创新障碍 [10] 政策长期影响 - 监管政策的密集出台是对行业乱象的精准整治,为产业长期健康发展注入“强心剂”,有助于提升消费者信任度,营造健康可持续的行业发展环境 [6][8] - 短期可能带来合规压力,但长期将推动企业加速算法优化与算力升级,促进技术成熟与行业高质量发展 [7] - 全链条监管为技术创新划定“安全空间”,使企业可在合规框架内集中精力突破核心技术,减少行业内耗和低水平重复研发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