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搜索文档
培养家国情怀 提升创新能力(在一线)
人民日报· 2025-11-18 06:20
西安工业大学军工特色鲜明,校长姚尧介绍,学校紧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兴 校、创新活校、人才强校"的办学思路,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印象最深的是李建平教授团队用30年时间造出的'中国心'。老师们研发的轻合金复合材料及发动机心 脏部件,在国防军工和民用重大装备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走进西安工业大学兵器科技馆参 观,看到各类装备,2025级新生张成浩心潮澎湃。 从退役坦克发动机到现代化智能军工装备,馆内每件展品都凝聚着师生的智慧与汗水。这堂生动的"开 学第一课"是西安工业大学着力激发学生使命担当的缩影。 近年来,西安工业大学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成立兵 器科学与技术学院;采用"学院+研究院"模式,在光电信息技术、储能材料与金属材料、精密与超精密 加工及测量等领域开展本硕贯通拔尖人才培养;将教师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作为教学环节纳入培养 方案……目前,学校已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航天科技集团等单位输送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学校党委书记侯成义表示,面向未来,西安工业大学将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一体推进教 育科技人才发展,以 ...
【教育观察】“工匠进清华”:破解产学研脱节的一剂良方
证券时报· 2025-06-10 01:59
大国工匠人才培训项目成果 - 清华大学首期"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结业,220名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参与培训,在院士指导下攻克技术难关并形成创新成果 [1] - 培训项目实现"强强联合"效果,学员取得显著成果:中国一汽杨永修获得5项专利,盾构机操作手母永奇用AI优化施工方案,电力工人谢邦鹏破解光伏管控难题 [1] - 项目打破传统人才成长壁垒,促进技术工人与高等教育融合,形成34项专利成果,展现"人人皆可成才"的培养效果 [1]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 该项目为高等教育服务产业需求提供范例,有效破解产学研脱节难题 [1] - 院士前沿理论与工匠实操经验结合产生几何级数创新裂变,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示范效应 [1] - 学者从工匠的实际问题中汲取研究灵感,实现人才成长路径多元化 [1] 职业教育发展启示 - 项目证明技能人才需要系统理论武装,全国总工会计划每年培育200名大国工匠 [2] - 该模式可改变职业教育"重技轻理"现状,构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良性循环 [2] - 项目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若推广到更多院校将产生更大影响 [2] 制造业转型升级意义 - 项目培养"顶天立地的实践者",既立足生产需求又胸怀科技报国理想 [2] - 促进工匠既娴熟操作设备又能创新工艺流程,学者既懂研究又明产业痛点 [2] - 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升提供强劲动能,形成值得全社会推广的"化学反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