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理论联系实际
icon
搜索文档
持艺舟双楫 求学艺相成(谈艺录)
人民日报· 2025-07-06 06:41
艺术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的关系 - 艺术研究需要双楫支撑,即学问学理与创作实践相结合,二者相互配合才能推动艺术发展 [1] - 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存在区分但不可片面理解,分是过程而合是目的,缺乏学术思考难以成为杰出艺术家,没有创作实践也难以成为出色理论家 [1] - 前辈强调学问修养与理论认识的重要性,同时告诫"不通一艺莫谈艺",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意 [1] 艺术研究的具体实践路径 - 学术研究涵盖古代书家专题和现当代书法研究,创作包括案头小字书法和山川擘窠大字,小字书法用于题跋并与诗文书画融合 [2] - 理论研究与书法创作交叉进行互相促进,如研究八大山人书法时边临习边体会用笔特点,既解读作品也丰富创作语言 [2] - 研究古代书法发现文墨相兼传统,坚持"我心写我诗,我书写我诗",打通诗文、书法与艺术史论研究 [2] 环境艺术与景观艺术的创新实践 - "写山"艺术实践源于古代摩崖书法研究,30多年前考察泰山经石峪等北朝摩崖刻经后萌发创作想法 [3] - 近年实践"写山"包括走进山川选址立意、攀岩书丹、镌刻传拓,创造中国特色景观艺术 [3] - 山川创作与案头书写体验截然不同,强调与天地对话、山水融合的艺术真乐 [3]
抗战影像记忆丨延安!延安!
新华社· 2025-07-03 11:12
历史事件 - 1938年武汉尚未沦陷时 荷兰电影艺术家尤里斯·伊文思秘密将摄影设备和胶片转交给中国摄影家吴印咸 并嘱托送往延安 [2] - 吴印咸携带设备抵达延安后 从原本不打算久留转变为长期驻留 找到"理想所在" [2] 延安吸引力 - 抗战时期延安成为全国抗日青年和爱国志士的向往之地 被形容为"乐园""圣城" [4] - 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旗帜 吸引知识青年突破封锁奔赴延安 出现"爬也要爬到延安城"的壮烈现象 [4] - 1937-1939年间 文艺界人士如光未然、魏巍、艾青等历经艰险抵达延安 艾青途中遭遇47次盘查 [7] 政治文化中心建设 - 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成为抗战政治指导中心和革命总后方 [9] -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系统提出抗日持久战理论 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形成三大优良作风 [9] - 延安时期开展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 建立炼钢厂、制药厂、纺纱厂等工业设施 [9][10][11] 精神遗产 - 延安精神核心内容包括坚定政治方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人民服务宗旨、艰苦奋斗精神 [12] - 文艺创作蓬勃发展 1939年冼星海指挥排练《黄河大合唱》 老舍诗歌记录开荒抗战场景 [9][12]
【教育观察】“工匠进清华”:破解产学研脱节的一剂良方
证券时报· 2025-06-10 01:59
大国工匠人才培训项目成果 - 清华大学首期"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结业,220名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参与培训,在院士指导下攻克技术难关并形成创新成果 [1] - 培训项目实现"强强联合"效果,学员取得显著成果:中国一汽杨永修获得5项专利,盾构机操作手母永奇用AI优化施工方案,电力工人谢邦鹏破解光伏管控难题 [1] - 项目打破传统人才成长壁垒,促进技术工人与高等教育融合,形成34项专利成果,展现"人人皆可成才"的培养效果 [1]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 该项目为高等教育服务产业需求提供范例,有效破解产学研脱节难题 [1] - 院士前沿理论与工匠实操经验结合产生几何级数创新裂变,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示范效应 [1] - 学者从工匠的实际问题中汲取研究灵感,实现人才成长路径多元化 [1] 职业教育发展启示 - 项目证明技能人才需要系统理论武装,全国总工会计划每年培育200名大国工匠 [2] - 该模式可改变职业教育"重技轻理"现状,构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良性循环 [2] - 项目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若推广到更多院校将产生更大影响 [2] 制造业转型升级意义 - 项目培养"顶天立地的实践者",既立足生产需求又胸怀科技报国理想 [2] - 促进工匠既娴熟操作设备又能创新工艺流程,学者既懂研究又明产业痛点 [2] - 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升提供强劲动能,形成值得全社会推广的"化学反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