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本主义补能生态
icon
搜索文档
超充桩也有“鬼城”:规划算法与真实需求的断裂
36氪· 2025-08-15 18:38
核心观点 - 超充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需求错配 导致利用率低下和运营亏损 需重构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补能生态 [1][3][18] 超充桩利用率现状 - 全国公共充电桩平均利用率仅7.8% 大量充电桩处于闲置状态 [3] - 重庆某示范站单桩日充电量不足50度 远低于运营成本要求 [1] - 深圳存在雇佣"充电黄牛"刷单制造虚假繁忙数据的现象 [3] 算法规划与现实的脱节 - 选址算法依赖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密度(40%) 主干道车流量(30%) 商业体人流量(30%)权重 [4] - 深圳龙华商圈案例显示日均10万客流中自驾新能源车占比不足3% 因75%顾客为地铁通勤族 [4] - 居民区用户对超充需求低 因家用充电桩谷电价格仅每度几毛钱 比超充便宜一半以上 [6][8] 车桩技术匹配问题 - 支持800V高压快充车型占比不足15% 但超充桩建设比例已超30% [10] - 400V电压平台车型使用超充桩时功率仅60kW 与普通快充无异 [12] - 实测600kW超充桩实际功率仅298kW 电压不稳定导致充电时间翻倍 [17] 超充站经济性分析 - 单个超充站建设成本约300万元 需日均充电4000度才能十年回本 [14] - 实际运营中单站日均充电量仅521度 远低于盈亏平衡点 [14] - 超充比普通快充每度电贵0.8元 进一步降低用户使用意愿 [17] 设备维护与运营困境 - 低利用率导致维护投入不足 出现超充枪损坏无法使用的情况 [14][16] - 北京车主遭遇四个超充桩三个损坏 最终在普通充电桩排队40分钟 [16] - 部分超充站因长期亏损被关停 标注"设备维护 暂停运营" [18] 用户真实需求场景 - 高速服务区需要超充桩保证设备可用性 避免长途出行焦虑 [19] - 景点周边需要超充站提高充电效率 缩短排队时间 [19] - 交通枢纽(机场 火车站)适合布局超充桩满足短暂停留需求 [19][22] 优化方向与政策调整 - 上海采用"快充为主 慢充为辅"策略 超充桩占比控制在10%以内 [23] - 海南以"度电服务收益"为补贴核心 每度电给予0.1元激励金 [24] - 建议企业间加强数据共享和联合规划 避免重复建设 [25] 技术迭代与成本压力 - 超充技术更新迭代快 设备易落后 需持续投入研发 [14] - 供应商资金链承压 因运营商付不起设备款 [14] - 需平衡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可行性 [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