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兽嵌合体

搜索文档
首次在猪体内培育出“人类心脏”,我国学者登上Nature头条
虎嗅· 2025-06-17 19:10
研究突破 -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报道了中国学者首次在猪胚胎中培育出小型人类心脏,该心脏能够跳动并存活了21天[1][5] - 研究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敲除猪胚胎中两个对心脏发育起关键作用的基因,并在桑椹胚期(约32个细胞阶段)引入重编程的人类干细胞[6] - 培育出的心脏达到相当于人类心脏21天发育阶段的尺寸(指尖大小),并通过荧光标记确认了人类细胞的存在[7] 技术方法 - 采用嵌合体培育方法:制造缺少特定器官基因的动物胚胎,再注入人类干细胞使其形成目标器官[5] - 对人类干细胞进行重编程,引入防止细胞死亡和促进细胞生长的基因以增强其在猪体内的存活能力[6] - 此前研究中,猪肾脏的人类细胞占比达到40%-60%,但本次心脏研究的具体比例尚未公布[7] 研究意义 - 为解决全球器官移植短缺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猪因其器官大小和解剖结构与人类相似而被视为合适的供体物种[5][6] - 该团队此前已在猪胚胎中培育出早期阶段的人类肾脏(中肾),存活时间达一个月[6] - 未来需要实现器官完全由人类细胞构成以避免免疫排斥反应[9] 研究现状 - 近年来已有基因编辑猪器官(肾脏、心脏)成功移植到人体的案例[4] - 多个研究团队已在猪胚胎中培育出人类肌肉细胞和血管细胞[5] - 该研究成果在2025年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年会(ISSCR 2025)上首次报告[5]
Nature头条:华人学者利用类器官技术,让小鼠体内长出人类细胞
生物世界· 2025-06-17 15:11
人-兽嵌合体研究进展 - 国际顶尖期刊Nature报道了MD安德森癌症中心沈西凌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成功培育出体内器官包含人类细胞的小鼠,人类细胞在小鼠的肠道、肝脏和大脑中稳定存在[1] - 该研究采用创新方法,将人类类器官直接注射到怀孕小鼠的羊水中,人类细胞会定向迁移到目标器官[1][8] - 在小鼠幼崽出生一个月后检测显示,约10%的小鼠肠道内含有人类细胞,占肠道细胞总量的1%,肝脏和大脑中人类细胞比例更低[13] 人-兽嵌合体技术方法 - 传统方法是将人类干细胞注入动物胚胎(如猪、小鼠)并在体外培养,但面临人类细胞存活数量少、存活时间短等挑战[4][8] - 沈西凌团队改进方法,先将人类干细胞培育成类器官(肠道、肝脏、大脑类器官),再注入小鼠羊水,提高了细胞定向迁移能力[10] - 人类细胞在小鼠体内功能正常,如肝细胞能产生人血清白蛋白,且在小鼠出生两个月后仍稳定存在[14] 其他重要研究成果 - 中国科学院赖良学研究员在ISSCR 2025年会上报告,首次在猪胚胎中培育出含人类细胞的心脏,胚胎存活21天且心脏开始跳动[5][6] - 羊水注射类器官的方法被认为具有颠覆性潜力,因其操作便捷且人类细胞能长期留存[15] 技术挑战与伦理考量 - 目前总体成功率较低,团队正在寻求提高人类细胞存活率和定向迁移效率的方法[14] - 引入人类细胞到动物大脑可能带来伦理问题,虽然当前小鼠大脑中人类细胞比例很低,但未来需要关注潜在认知能力影响[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