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干细胞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Cell Stem Cell:邓宏魁团队首次将人类血液细胞化学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
生物世界· 2025-07-31 12:13
多能干细胞化学重编程技术突破 - 化学重编程利用小分子组合操控细胞命运 可将体细胞转化为多能干细胞 相比转录因子方法更灵活简便[2] - 2013年首次实现小鼠体细胞化学重编程 2022年扩展至人类细胞生成hCiPS细胞 2025年突破表观遗传障碍建立加速平台[2] - 技术通过模拟逆向发育路径实现细胞命运转换 小分子特性利于标准化生产 临床应用前景广阔[2] 人类血液细胞重编程研究进展 - 血液细胞是理想来源但重编程存在挑战 2025年研究首次实现血液至多能干细胞的化学重编程[3][4] - 新方法支持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BMC)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高效转化 对新鲜/冷冻样本均适用[14] - 单滴指尖血可生成超100个hCiPS克隆 显著提升技术可及性[7][14] 技术应用价值 - 建立高效可扩展的下一代干细胞生产平台 再生医学领域应用潜力显著[10] - 研究成果由北京大学邓宏魁/关景洋团队主导 发表于《Cell Stem Cell》[4][11]
灵长类自体胚胎干细胞成功构建
科技日报· 2025-07-04 09:10
研究突破 - 昆明理工大学团队首次通过胚胎分割技术从单个灵长类胚胎培育出健康活体猴及遗传背景完全匹配的自体胚胎干细胞[1] - 首次获得遗传背景一致的灵长类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和体细胞核移植胚胎干细胞[1] - 在23对分割胚胎中获得两只健康猴及自体干细胞,另有一例在孕中期流产前成功建系[1] 技术细节 - 采用8细胞期3∶5分割策略,用5/8胚胎细胞移植,3/8胚胎细胞建立干细胞系[1] - 从一只猴体内获得遗传匹配的诱导多能干细胞和体细胞核移植胚胎干细胞[2] - 自体胚胎干细胞细胞异质性更低、转录噪音更小,基因组稳定性相关基因表达更显著[2] 应用价值 - 为人类再生医学研究开辟新路径[1] - 解决了干细胞治疗中的免疫排斥难题[2] - 为未来器官修复、疾病治疗等再生医学应用奠定重要基础[2] 临床进展 - 3只健康猴存活至今(1岁、2岁和5岁),生长指标正常[2] - 在人类辅助生殖胚胎上成功建立分割来源的胚胎干细胞[2] - 相关技术已申请专利[2]
首次在猪体内培育出“人类心脏”,我国学者登上Nature头条
虎嗅· 2025-06-17 19:10
研究突破 -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报道了中国学者首次在猪胚胎中培育出小型人类心脏,该心脏能够跳动并存活了21天[1][5] - 研究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敲除猪胚胎中两个对心脏发育起关键作用的基因,并在桑椹胚期(约32个细胞阶段)引入重编程的人类干细胞[6] - 培育出的心脏达到相当于人类心脏21天发育阶段的尺寸(指尖大小),并通过荧光标记确认了人类细胞的存在[7] 技术方法 - 采用嵌合体培育方法:制造缺少特定器官基因的动物胚胎,再注入人类干细胞使其形成目标器官[5] - 对人类干细胞进行重编程,引入防止细胞死亡和促进细胞生长的基因以增强其在猪体内的存活能力[6] - 此前研究中,猪肾脏的人类细胞占比达到40%-60%,但本次心脏研究的具体比例尚未公布[7] 研究意义 - 为解决全球器官移植短缺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猪因其器官大小和解剖结构与人类相似而被视为合适的供体物种[5][6] - 该团队此前已在猪胚胎中培育出早期阶段的人类肾脏(中肾),存活时间达一个月[6] - 未来需要实现器官完全由人类细胞构成以避免免疫排斥反应[9] 研究现状 - 近年来已有基因编辑猪器官(肾脏、心脏)成功移植到人体的案例[4] - 多个研究团队已在猪胚胎中培育出人类肌肉细胞和血管细胞[5] - 该研究成果在2025年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年会(ISSCR 2025)上首次报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