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价值共鸣
icon
搜索文档
SKP-S携手云南驻京办打造云南风味市集
证券日报网· 2025-07-02 16:49
北京SKP的创新消费策略 - 公司通过举办"最野云南"风味市集活动,集合大理、石屏、德宏、腾冲等地时令美食及菌子季新鲜菌子,食材均为云南原产地直采,为消费者提供不出京城即可体验彩云之南的机会 [1] - 活动引入云南省驻京办带来的本地特色产品,包括保山小粒咖啡、崖蜜、云南特色咖啡桶与玫瑰桶威士忌等,吸引大量消费者关注 [1] - 市集融入云南非遗艺术体验,如大理扎染制作、白族非遗甲马拓印等,每周末安排不同艺术文化体验活动和民俗表演,增强互动性 [1] 奢侈品行业消费趋势与SKP的应对 - 行业报告显示一线城市消费者更看重品牌文化和体验感,商业范式正从"售卖产品"向"销售体验"转变 [2] - 公司通过策划丰富主题活动,将文化叙事、产品展示与生活方式结合,与消费者形成文化价值共鸣 [2] - SKP-S计划继续打造系列生活方式快闪活动,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生活方式及文化体验 [2]
叶国富早该明白,“十元店逻辑”做不成泡泡玛特
核心观点 - 潮玩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IP价值而非渠道规模 泡泡玛特通过自有IP构建长期壁垒 而名创优品旗下TOP TOY依赖外部授权IP导致护城河脆弱 [3][8][16] - 泡泡玛特与名创优品的估值差异(3459亿港元 vs 445亿港元)反映了资本市场对IP运营能力与渠道能力的价值判断 [3][22] - 叶国富选择IP联名捷径而非自有IP孵化 导致错失关键转型期 其十元店逻辑与IP培育所需的长期主义天然相斥 [4][29][47] 公司对比 泡泡玛特 - 2024年自有艺术家IP收入占比达85% 经典IP LABUBU和Molly分别贡献30.4亿和20.9亿元营收 [16] - 建立IP全生命周期运营体系 按IP划分专项团队 覆盖从设计到商业化的全产业链 毛利率达66.8% [16][42][43] - 2024年股价累计上涨346% 2025年再涨190% 市值达3459亿港元 市盈率100.22倍 [3][22] 名创优品/TOP TOY - 2025年Q1总营收3.4亿元(同比+59%) 自研产品占比首超40%但核心仍依赖三丽鸥等授权IP [10] - 2024年门店净增128家至276家(同比+86.49%) 但营收增速从2023年70%降至2024年44% [21][22] - 平均客单价从2023年121.3元降至2024年109.5元 商品均价下降至57.8元 [35] 商业模式差异 - IP策略:泡泡玛特签约设计师孵化原创IP 名创优品批量采购漫威等成熟IP授权 [4][5][7] - 盈利模型:泡泡玛特自有IP贡献高毛利 名创优品IP授权费侵蚀利润 2021-2023年持续亏损 [14][16] - 渠道定位:泡泡玛特转型为IP运营商 TOP TOY保持"潮流玩具集合店"的渠道商模式 [17][33] 行业趋势 - 竞争维度从IP联名视觉刺激升级为文化认同的价值共鸣 消费者愿为情感支付溢价 [8][36][38] - 外部IP授权面临同质化竞争 联名商品生命周期被压缩至不足半年 库存周转天数增加15% [13][32] - 头部企业通过综艺植入、潮玩展等方式延长IP生命周期 建立全产业链运营壁垒 [40][43] 历史转折点 - 2016年泡泡玛特因Sonny Angel断供转向自有IP开发 同年名创优品启动IP化却选择授权模式 [25][26][27] - 泡泡玛特2016年签约Kenny Wong推出Molly系列 名创优品2019年借漫威联名破圈 [26][28] - TOP TOY 2020年独立运营但延续授权模式 四年门店增至276家 2024年营收9.8亿元 [32][34]
让船工号子穿越历史长河(暖闻热评)
人民日报· 2025-05-22 05:59
非遗保护与传承 - 澧水船工号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传承人黄苏平通过实地走访和资料采集完成系统性整理,并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1] - 该非遗项目源自船工拉纤时的即兴创作,具有"上河腔"(高亢快速)和"下河腔"(舒缓优雅)的地域性差异,其艺术形式直接反映澧水不同河段的地理特征与劳动场景 [2] 文化创新实践 - 湖南文理学院将船工号子改编为情景舞蹈《澧水船夫》,结合光影技术再现劳动场景,澧水黄家套景区推出研学活动实现沉浸式体验 [3] - 常德河街通过业态融合实现83个非遗项目商业化运营,例如改良非遗擂茶为奶茶等新形式,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并形成自我造血能力 [3] 非遗价值挖掘 - 非遗保护需突破"博物馆式"困境,通过科技与旅游融合(如《新刘海砍樵》幻境秀整合花鼓戏、湘绣等元素)强化现代传播力 [4] - 船工号子虽失去原始劳动场景,但其蕴含的奋斗精神通过研学体验持续引发共鸣,证明精神内核传承比技艺复刻更具持久生命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