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遗保护与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直播电商强化非遗“造血”能力
经济日报· 2025-06-29 05:58
非遗商品市场表现 - 2024年抖音电商非遗商品年销售量超65亿单,超10个非遗商家店播破千万元 [1] - 手工小麻花、宜兴紫砂、景德镇陶瓷等非遗商品热销 [1] 直播电商对非遗行业的推动作用 - 直播电商以实时互动、场景还原、即时反馈等特点提升非遗商品曝光度和用户黏性,推动非遗消费爆发式增长 [1] - 直播电商革新非遗产品销售渠道,线上可视化使文化属性和技艺属性得到更直观展示 [1] -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直播电商平台解说技艺,实现科普与传播 [1] 非遗与年轻群体的连接 - 直播电商年轻化、场景化和潮流化的特性成功搭建非遗与年轻群体沟通的桥梁 [2] - 古老非遗通过文化创意和场景营造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重新打开,表达现代生活方式 [2] - 非遗从静态标本转型为动态生长的生活方式,体现从保护性传承到创造性转化的价值观重构 [2] 非遗市场化路径 - 电商平台以市场化方式介入非遗保护,提供持续发展的商业动力 [2] - 形成文化保护与市场活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2]
在中国,遇见非遗的N种模样(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1 06:50
非遗节活动概况 -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历时7天,吸引来自84个国家和地区的非遗代表参与,展示近600项非遗 [3] - 成都市举办23场非遗主题系列活动,现场参观人次近200万 [3] - 非遗节现场促成销售总额超1604万元,首次设立"主宾国+主宾城市"机制 [9] 非遗技术创新 - 数字织机还原汉代老官山汉墓织机造型,观众可通过交互体验即时织出蜀锦纹样 [4] - 短视频博主运用AIGC、动作捕捉技术将剪纸、皮影等非遗转化为动态内容,相关视频获赞近2300万次 [5] - 抖音平台30岁以下非遗传承人同比增长24%,00后非遗视频发布者数量同比上升95% [6] 非遗产品商业化 - 蜀锦纹样被应用于咖啡杯、手链等日常用品,推动传统工艺现代化 [5] - 泡泡玛特将古法错金工艺与夔龙纹样融入潮玩设计,"藏金无痕·木"等产品受海内外追捧 [11] - 朱苦拉咖啡非遗节首日即售罄7天库存量,验证小众非遗产品的市场潜力 [8] 非遗文旅融合 - "徽州鱼灯"通过游戏动画植入成为黄山文旅名片,带动研学、民宿等业态,2025年春节吸引游客超600万人次 [11] - 黄山市非遗主题线上活动推动过夜游客量同比增长超50%,线上文创交易量增长超90% [12] - 字节跳动平台通过电商拓展非遗商品销售渠道,形成"线上热点-线下打卡"联动模式 [12] 国际非遗交流 - 11国艺术家共同创作"交织万象"编织装置,融合竹藤、柳条等跨国文化符号 [7] - 波兰艺术家提出希望引进中国藤编、竹编工艺进行跨国合作 [7] - 威尼斯玻璃雕刻、墨西哥串珠等国际非遗项目同场展示,形成文化对话 [9]
科技赋能非遗技艺 千年蜀锦焕发新彩
科技日报· 2025-05-27 09:07
行业概况 - 蜀锦是蜀地(成都地区)生产的丝织提花织物,位居四大名锦之首,被誉为"天下母锦",以其色彩明艳、织纹精细、花型饱满、质地坚韧闻名 [1] - 蜀锦产业当前迎来良好发展机遇,行业资深人士对其未来前景持乐观态度 [1] - 蜀锦生产历史悠久,早在3000余年前古蜀之地已开启养蚕缫丝之业,五代十国时期蜀锦已在丝绸之路上广泛流通 [2] - 成都自汉代起设立蜀锦专管机构,城市地名如锦里、锦江等均体现蜀锦与城市的深厚渊源 [2] 生产工艺 - 传统手工制作蜀锦工序繁复精密,每日仅可织造8厘米,有"寸锦寸金"之称 [2] - 完成一幅蜀锦需经过设计、定稿、点意匠、挑花结本、装机、织造等上百道工序 [2] - 织造环节涉及打节、打竿儿、拉花、投梭、转下曲、接头等多种复杂技艺 [2] 保护与传承 - 2000年起国家开始对蜀锦织造工艺进行保护与传承 [3] - 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 2009年蜀锦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 当前蜀锦在传承传统技艺基础上,通过创新设计、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及拓展市场逐步走向复兴 [3] 科技创新 - 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运用AI、大数据算法和矢量绘制技术对蜀锦进行数字化修复整理,包括超分辨率重建、矢量化绘制与建模等 [4]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建立织绣非遗数字基因库,开展数字织造、数字刺绣等项目,为产业升级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4] - 该校已对400多幅蜀锦纹样的起源、发展及寓意进行挖掘解析,并建立传统纹样"基因库" [5] - 该校团队正致力于唐代色谱构建工作,以更全面还原蜀锦历史风貌 [5] - 通过产学研用多方协同推进,助力四川织绣非遗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5]
千年织艺走出深山 独龙族织品亮相伦敦手工艺周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5-22 14:41
文化交流活动 - 2025年伦敦手工艺周中国展的一部分"妈妈的针线活"公益项目在伦敦举办 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 - 活动主题为"中国非遗之美" 由中国驻英国大使夫人华梅参赞主持 邀请伦敦各界妇女代表参与 [2] - 展示内容包括云南独龙族织毯技艺 彝族蒙古族民族服饰走秀 以及刺绣工艺体验 [2] 非遗保护与扶贫成果 -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 通过手工艺品讲述少数民族脱贫故事 [3] - 独龙族实现"一步跨千年"的扶贫历程 当地已实现5G覆盖 新能源汽车普及 新兴职业涌现 [3] - 独龙族妇女以彩虹色作为编织符号 彩虹图腾正以新形式融入当代生活 [3] 公益项目背景 - "妈妈的针线活"是中国平安集团联合中国服饰报社 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策划的扶贫公益项目 [4] - 项目聚焦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 帮助农村妇女通过针线技艺提升生活水平 [5] - 项目探索创新设计 环保生态和非遗艺术扶贫模式 [4]
让船工号子穿越历史长河(暖闻热评)
人民日报· 2025-05-22 05:59
非遗保护与传承 - 澧水船工号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传承人黄苏平通过实地走访和资料采集完成系统性整理,并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1] - 该非遗项目源自船工拉纤时的即兴创作,具有"上河腔"(高亢快速)和"下河腔"(舒缓优雅)的地域性差异,其艺术形式直接反映澧水不同河段的地理特征与劳动场景 [2] 文化创新实践 - 湖南文理学院将船工号子改编为情景舞蹈《澧水船夫》,结合光影技术再现劳动场景,澧水黄家套景区推出研学活动实现沉浸式体验 [3] - 常德河街通过业态融合实现83个非遗项目商业化运营,例如改良非遗擂茶为奶茶等新形式,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并形成自我造血能力 [3] 非遗价值挖掘 - 非遗保护需突破"博物馆式"困境,通过科技与旅游融合(如《新刘海砍樵》幻境秀整合花鼓戏、湘绣等元素)强化现代传播力 [4] - 船工号子虽失去原始劳动场景,但其蕴含的奋斗精神通过研学体验持续引发共鸣,证明精神内核传承比技艺复刻更具持久生命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