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力

搜索文档
战略整合未半,吉利重拾价格力的“喜与忧”
新浪财经· 2025-05-07 14:34
行业趋势 - 国内新能源车供应链能力外溢至合资车企阵营,合资车企在新车型中采用类似新势力的品牌理念、产品表达和功能配置[1] - 车展显示车型表现形式同质化加剧,品牌区隔模糊,竞争模式恶化[2] - 价格力成为中长期影响车企规模表现的核心因素,车企需释放价格空间以维持市场份额[3] 价格竞争与内部结构 - 比亚迪通过垂直一体化和内部公司化/平台化运营实现价格力优势,2023-2025Q1毛利率从18.6%提升至20.1%,车均价从15.99万元降至14.45万元[4] - 弗迪系五家独立公司(电池/动力/科技/视觉/模具)提供专业化分工,降低内部交易成本,支撑多品牌技术矩阵[5][6] - 长城汽车采用类似模式,零部件业务独立公司化运营(如蜂巢易创/诺博汽车),优化财务结构[6][7] 吉利控股战略调整 - 吉利从分权模式转向收权,整合品牌层级(极氪控股领克/吉利整合雷达汽车等)、研发(并入吉利研究院)、采购(统一采购公司)[10][11] - 2024年总费用率从16.5%降至15%,2025Q1进一步降至14.3%,接近比亚迪控费水平,扣非净利率达4.8%[11] - 通过削藩动作显著压降内部交易费用,重拾价格力竞争力[11] 吉利整合难点 - 电池业务整合缓慢,吉曜通行需整合威睿电动/耀能新能源等,但威睿电动涉及极氪20%收入,拆分可能影响极氪市值[14][15][16] - 动力总成业务分散(威睿电动/极光湾科技等),极光湾科技因合资背景和地理位置整合难度大[17] - 2025Q1吉利毛利率17.7%低于比亚迪22.3%,核心零部件集中度不足限制毛利提升潜力[18] 未来挑战 - 合资车企反扑加剧价格战,吉利需通过整合降低费用和成本以稳固份额[18] - 中短期内难以复制比亚迪/长城的集中化程度,需探索有效整合措施提升毛利率[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