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蚊

搜索文档
今年基孔肯雅热疫情规模为何超以往?如何防范?专家解读
央视网· 2025-07-26 11:07
基孔肯雅热疫情现状 - 截至7月24日佛山市5个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过4000例 [1] - 我国2008年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2010年和2019年曾发生小规模本地传播疫情 [1] - 当前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 [2] 疫情规模扩大的原因 - 国际大流行输入导致本地传播媒介伊蚊形成循环 [4] - 全球基孔肯雅热流行强度高目前感染人数达20万-30万接近10年前印度洋大暴发50万感染规模 [4] - 气候条件特别适合蚊虫孳生密度较高 [6] - 输入病毒为印度洋流行株白纹伊蚊传播效率极高 [6] 疾病传播机制 - 通过媒介伊蚊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传播 [8] - 病毒在人体内繁殖1-2天后出现发热出疹关节痛等症状 [8] - 病毒在蚊虫体内中肠繁殖后通过唾液腺传播形成社区内循环扩散 [10] 防控措施建议 - 全国已进入蚊媒快速生长期需加强防蚊灭蚊 [12] - 无疫情地区采取一般性防护流行区需组织灭蚊行动 [12] - 重点防护新生儿65岁以上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患者 [12] - 前往流行区需查询疫情信息并做好驱蚊防蚊准备 [12] - 归国14天内需健康监测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 [12]
一问到底:确诊超4000例 基孔肯雅热啥来头?总台专访中疾控专家
央视新闻· 2025-07-25 22:04
佛山基孔肯雅热疫情规模与原因 - 截至7月24日佛山市5个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超过4000例 [1] - 今年疫情规模远超2008年、2010年、2019年等历史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本地传播 [1] - 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发出警报 [2] - 当前流行规模与10年前印度洋大暴发相似 流行季节未结束可能超过历史水平 [2] - 气候适宜蚊虫孳生 伊蚊密度高 输入病毒为印度洋流行株 传播效率特别高 [4] 基孔肯雅热传播与症状特点 - 通过伊蚊传播 俗称花斑蚊 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播 [5] - 病毒在人体内繁殖1~2天后发病 症状包括发热、出疹、关节痛 [6] - 典型症状为关节疼痛致身体蜷曲 与登革热等蚊媒病区别明显 [7] - 约20%-30%感染者会出现关节痛 多数持续几周至几个月 少数超过半年或一年 [9] 伊蚊活动规律与防控措施 - 伊蚊最适合温度25℃~28℃ 超过33℃密度反降 活跃高峰为早晚7-9时和17-19时 [10] - 无疫情地区需一般性防护 流行区需加强灭蚊和个人防护 [11] - 全村统一时间点蚊香可提高灭蚊效果 配合专业喷雾形成双重防护 [12] - 驱蚊产品选择需关注有效期 标注4小时保护力的建议缩短涂抹间隔 [16] 全球防控形势与高风险人群 - 目前无疫苗和特效药 关键措施为灭蚊、清积水、防叮咬 [17] - 新生儿、65岁以上老年人及基础疾病患者易出现重症并发症 [17] - 前往广东佛山、东南亚、非洲、南美等流行区需提前查询疫情并做好防蚊准备 [17]
累计确诊病例超2000例!专家详解佛山基孔肯雅热如何暴发,未发现人传人
第一财经· 2025-07-21 23:47
基孔肯雅热疫情暴发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158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 [1] -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剧烈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 [1] - 疫情暴发源头为一位从斯里兰卡务工返乡的输入性病例,病毒跟随其入境后在本地伊蚊传播下扩散 [1] - 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的甲病毒属,为正链RNA病毒,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发现 [1] 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特征 - 临床症状与登革热类似,容易误诊,病死率很低但在蚊媒密度较高地区易形成大规模暴发 [2] - 流行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城市型以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人-蚊-人方式传播;丛林型以灵长类和其他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灵长类-蚊-灵长类方式传播 [2] - 病毒不会在人际传播,通过被带毒伊蚊叮咬感染,无直接人传人报道 [2] - 伊蚊叮咬有病毒血症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体内繁殖,经8至12天潜伏期可传播病毒,蚊虫可能终生具有传染性 [2] 疫情防控措施 - 灭蚊是切断传播源、控制疫情蔓延的主要手段 [3] - 病毒不耐酸、不耐热,58℃以上即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杀灭病毒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