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孔肯雅病毒
icon
搜索文档
国家卫健委发布新版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 5类人群为重症高危人群
深圳商报· 2025-08-01 02:50
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更新 - 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结合最新医学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修订完成 [1] - 方案阐释关节痛作为典型症状的病理机制,明确重症高危人群特征,为医疗机构优化诊疗流程和公众自我防护提供指导 [1] 病毒特性与预防措施 - 基孔肯雅病毒对高温敏感,56℃加热30分钟可灭活,不耐酸,常用消毒剂和紫外线可有效杀灭 [2] - 目前国内无可用疫苗,预防措施包括清除蚊虫孳生地、使用驱蚊产品,旅行者需提高防范意识 [2] 临床表现与症状 - 潜伏期1至12天(通常3至7天),主要特征为发热、关节痛、皮疹 [3] - 发热以中低热为主,儿童多见高热持续3至5天,关节痛常为首发症状,24至48小时内发展为多关节对称性疼痛 [3] - 皮疹多在发病后2至5天出现,儿童更常见,分布在躯干、四肢等部位,数天后消退 [3] 重症高危人群 - 婴儿、65岁以上老年人、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妇女、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免疫抑制者为重症高危人群 [4] - 境外疫情暴发时有重症及死亡病例报告,需加强监测警惕重症发生 [4] 治疗方法 -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5]
最新!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发布
深圳商报· 2025-07-31 20:37
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更新 - 国家卫健委发布《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替代2008年版方案,整合最新医学进展与临床经验 [1][3] - 方案明确关节痛病理机制及重症高危人群特征,指导医疗机构优化诊疗流程并提升公众防护意识 [3] 病毒特性与传播 - 基孔肯雅病毒属披膜病毒科,直径60-70纳米,仅1种血清型,全球流行3种基因型(西非型、东-中-南非型、亚洲型),其中东-中-南非型印度洋分支更易通过白纹伊蚊传播 [6] - 病毒不耐高温(56℃加热30分钟灭活)和酸性环境,常用消毒剂(70%酒精、含氯消毒剂等)及紫外线可有效杀灭 [6] - 截至2025年6月,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传播,中国2010-2019年发生4起输入继发本地病例,2025年7月广东佛山再现聚集性疫情 [7][8] 临床表现与病理机制 - 典型症状为发热(中低热为主)、关节痛(远端小关节首发)、皮疹(发病后2-5天出现),儿童更易出现高热和广泛皮疹 [9][10] - 病毒直接侵入关节复制,感染成骨细胞等引发炎症反应,导致骨质破坏和全身性损伤,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可持续超12周甚至18个月 [9][10] 高危人群与治疗原则 - 重症高危人群包括婴儿、65岁以上老年人、围产期妇女、慢性病患者及免疫抑制者,新生儿感染可能引发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11] - 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推荐物理降温及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关节疼痛者需制动休息,禁用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 [11][12]
累计确诊病例超2000例!专家详解佛山基孔肯雅热如何暴发,未发现人传人
第一财经· 2025-07-21 23:47
基孔肯雅热疫情暴发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158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 [1] -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剧烈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 [1] - 疫情暴发源头为一位从斯里兰卡务工返乡的输入性病例,病毒跟随其入境后在本地伊蚊传播下扩散 [1] - 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的甲病毒属,为正链RNA病毒,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发现 [1] 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特征 - 临床症状与登革热类似,容易误诊,病死率很低但在蚊媒密度较高地区易形成大规模暴发 [2] - 流行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城市型以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人-蚊-人方式传播;丛林型以灵长类和其他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灵长类-蚊-灵长类方式传播 [2] - 病毒不会在人际传播,通过被带毒伊蚊叮咬感染,无直接人传人报道 [2] - 伊蚊叮咬有病毒血症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体内繁殖,经8至12天潜伏期可传播病毒,蚊虫可能终生具有传染性 [2] 疫情防控措施 - 灭蚊是切断传播源、控制疫情蔓延的主要手段 [3] - 病毒不耐酸、不耐热,58℃以上即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杀灭病毒 [3]
累计确诊病例超2000例!专家详解佛山基孔肯雅热如何暴发 未发现人传人
第一财经· 2025-07-21 23:26
疫情概况 - 截至7月20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158例 主要集中在乐从镇 北滘镇 陈村镇 均为轻症病例 [1] - 7月8日佛山市顺德区一周内确诊478例基孔肯雅热 所有病例均溯源至一位从斯里兰卡务工返乡的输入性病例 [1] 病毒特性 - 基孔肯雅病毒(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的甲病毒属 为正链RNA病毒 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发现 1953年分离病毒 [1] - 病毒通过伊蚊(花蚊子)叮咬传播 各年龄段人群均可能感染 临床特征为发热 皮疹及剧烈关节疼痛 [1] - 病毒不耐酸不耐热 58℃以上可灭活 70%乙醇 1%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及紫外线均可杀灭 [2] 传播机制 - 病毒不会人际传播 仅通过带毒伊蚊叮咬感染 无直接人传人案例 [2] - 伊蚊叮咬病毒血症宿主后 病毒在蚊体内繁殖8-12天潜伏期后可传播 蚊虫终生可能携带病毒 [2] - 流行分为城市型(人-蚊-人传播)和丛林型(灵长类-蚊-灵长类传播) 我国80年代曾在云南发现感染案例 [2] 防控措施 - 灭蚊是切断传播源控制疫情的主要手段 [2] - 病毒在城市型疫源地以不定期暴发为主 在丛林型疫源地可长期存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