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

搜索文档
广东:8月24日至30日新增报告225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
第一财经· 2025-08-31 12:31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广东省疾控局发布监测信息:2025年8月24日0时至8月30日24时,全省新增报告225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 案,未报告重症和死亡个案。病例分布在佛山119例,广州49例,深圳16例,湛江14例,潮州5例,中山 4例,珠海、汕头各3例,江门、清远、东莞各2例,韶关、肇庆、惠州、梅州、汕尾、云浮各1例。 ...
法国近4个月报告228例基孔肯雅热本土传播病例
新华社· 2025-08-28 10:48
基孔肯雅热疫情情况 - 法国5月1日至8月26日确认30起基孔肯雅热本土传播事件 累计报告228例病例 [1] - 病例集中分布于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 科西嘉岛和奥克西塔尼大区等南部地区 [1] - 传播量大幅增加且出现时间提前 与印度洋留尼汪岛流行的白纹伊蚊高度适应毒株相关 [1] 输入性蚊媒传染病数据 - 同期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达946例 登革热病例825例 寨卡病毒病例7例 [1] - 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 临床特征包括发热 关节痛 肌肉疼痛 头痛和皮疹 [1] - 多数患者一周内康复 但关节痛症状可能持续更长时间 [1]
广东佛山市新增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5例
证券时报网· 2025-08-25 17:22
疫情情况 - 广东佛山市新增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5例 [1] - 禅城区报告9例 南海区报告8例 顺德区报告6例 高明区报告1例 三水区报告1例 [1] 时间地点 - 疫情发生时间为2025年8月24日 [1] - 疫情发生地点为广东省佛山市 [1] 信息来源 - 信息由佛山市卫生健康局通过情况通报发布 [1] - 人民财讯于8月25日进行新闻报道 [1]
广西梧州发现2例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
央视新闻· 2025-08-20 15:59
记者从广西梧州岑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8月19日0时至24时,岑溪市在开展基孔肯雅热疫情主 动监测和排查工作中,在糯垌镇地麻村发现1例外省输入病例,患者为轻症,目前患者得到有效诊治。 记者从梧州蒙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截至8月18日24时,蒙山县在开展基孔肯雅热疫情主动监 测和排查工作中,在西河镇发现1例输入病例,患者为轻症,目前已得到有效诊治。 为控制基孔肯雅热传播,岑溪市、蒙山县已在相关区域开展蚊媒专项消杀工作,岑溪市各镇、各部门正 在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蒙山县将持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在此,建议广大市民积极做好个人防 护,清理垃圾、清理积水,灭蚊虫、防叮咬。若出现发热、皮疹或关节疼痛等症状,请及时到医疗机构 就诊,并主动告知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 ...
广西南宁江南区发现1例基孔肯雅热病例
新京报· 2025-08-18 19:30
疫情事件 - 南宁市江南区于2025年8月17日发现1例基孔肯雅热轻症病例 [1] - 病例位于福建园街道且患者已得到有效诊治 [1] - 城区政府启动蚊媒专项消杀及爱国卫生运动以控制疫情传播 [1] 防控措施 - 重点开展相关区域蚊媒消杀及全城区卫生整治工作 [1] - 建议居民清理垃圾积水并采取防蚊虫叮咬措施 [1] - 要求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症状者及时就医并告知旅居史及蚊虫叮咬史 [1]
佛山基孔肯雅热新增确诊已连续4天低于百例
第一财经· 2025-08-18 18:19
疫情趋势 - 佛山基孔肯雅热新增确诊病例连续4天低于百例 8月13日96例 8月14日84例 8月15日66例 8月16日52例[3] - 广东省8月10日至16日新增83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 无重症和死亡报告 其中佛山644例 广州85例 湛江22例[5] - 疫情态势总体平稳 但境外输入风险持续存在 蚊媒活跃期叠加台风降雨天气影响防控工作[5] 疾病特征与传播 -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引起 经伊蚊叮咬传播 临床特征为发热 关节痛 皮疹[5] - 潜伏期1-12天 常见3-7天 多为轻症且对症治疗即可 暂未发现人传人病例[5] - 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 流行范围持续扩大 防控重点在于防蚊灭蚊[5] 防控措施 - 佛山市全力以赴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3] - 广东省各地持续开展以控制蚊媒密度为主的防控工作[5]
广东最新通报:新增830例,分布在16个地市
南方都市报· 2025-08-17 17:31
疫情数据与分布 - 2025年8月10日至16日广东省新增83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1] - 病例分布:佛山644例(占比77.6%)、广州85例(10.2%)、湛江22例(2.7%)、深圳和惠州各16例(1.9%)、珠海10例(1.2%)、潮州9例(1.1%)、东莞7例(0.8%)、清远5例(0.6%)、中山和云浮各4例(0.5%)、江门/梅州/河源各2例(0.2%)、肇庆/阳江各1例(0.1%) [1] 疾病传播机制 - 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通过白纹伊蚊(花蚊子)叮咬传播 [4] - 传播路径:叮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毒在蚊体内繁殖2-10天→叮咬健康人 [4] - 潜伏期1-12天(多为3-7天),传播速度快 [4] - 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染 [4] 临床症状 - 高热:体温可达39℃+,持续1-7天,可能出现"双峰热"现象 [6] - 皮疹:红色斑丘疹或紫癜,多出现在发病后2-5天,分布于躯干/四肢/手掌/足底 [6] - 关节痛:腕关节受压剧痛为特征,1-3周缓解,主要影响手腕/脚踝/手指等小关节 [6] 疾病预后与高危人群 - 多数患者1-2周自愈并获得持久免疫力 [8] - 高危人群: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 [8] - 可能并发症:长期关节疼痛(部分患者)、出血/脑炎(极少数)、死亡率极低但非零 [8] 防控措施 - 核心防控:清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灭成蚊、防叮咬 [1] - 具体行动:挂蚊帐/装纱窗/点蚊香/涂驱蚊水,实施"1130"防蚊灭蚊行动(1分钟清积水/每周大扫除/3分钟排查孳生地) [2] - 隔离措施:患者需防蚊隔离,防止病毒通过蚊虫二次传播 [9] 治疗原则 - 无特效药,主要对症治疗:退热/关节止痛/缓解皮疹瘙痒 [9] - 治疗建议:卧床休息、物理降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儿童禁用含水杨酸药物) [9] - 严重关节疼痛可使用镇痛药物 [9]
佛山市新增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52例
央视网· 2025-08-17 17:10
疫情通报 - 佛山市8月16日新增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52例 [1] - 禅城区报告19例确诊病例 [1] - 南海区报告11例确诊病例 [1] - 顺德区报告18例确诊病例 [1] - 高明区报告2例确诊病例 [1] - 三水区报告2例确诊病例 [1]
累报近万例,“基孔热”将如何发展?专访中疾控首席专家
新京报· 2025-08-17 15:42
疫情现状与趋势 - 广东省基孔肯雅热疫情已进入下降期 新增病例从7月29日408例降至8月15日66例 实现十七天连续下降 [2] - 截至8月16日当周新增830例本地个案 累计报告病例达9933例 为国内有记录以来最大规模疫情 [1] - 需警惕疫情反弹风险 南方地区因夏季时间长/人口密度大/流动频繁等因素 控制难度较大且易出现反复 [2][3] 传播特性与防控要点 - 蚊媒传染病依赖白纹伊蚊传播 具有季节性高峰/地域集中/快速传播特点 受气候/蚊虫密度/病毒变异等生态因素制约 [2][3][6] - 防控五大核心要点包括病例快速识别与防蚊隔离/精准灭蚊措施/孳生地清理/风险人群防护/跨部门联防联控 [4] - 与呼吸道传染病相比 蚊媒疾病不直接人传人 但干预周期长且需同时管理病例和蚊媒 需投入大量病媒防控资源 [3][4] 疫情暴发原因分析 - 全球基孔肯雅热疫情达近20年最高强度 广东境外输入风险上升 病毒毒株与法属留尼汪岛高度同源 [5][6] - 广东夏季持续高温多雨(夏季长达7-8个月) 台风强降雨后积水增多 蚊媒布雷图指数超安全阈值 [6][9][11] - 病毒变异后更适应白纹伊蚊传播 加上国际经贸/侨眷/旅游往来频繁 导致疫情发现延迟后大规模暴发 [5][6][9] 风险区域与扩散影响 - 疫情存在外溢风险 澳门及周边地区已报告来自佛山的输入病例 需通过持续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措施压降发病数 [7] - 全国划分为四类风险区:Ⅰ类(浙/闽/粤/桂/琼/滇)Ⅱ类(沪/苏/皖/赣/鲁/豫/鄂/湘/渝/川/黔)Ⅲ类(京/津/冀/晋/辽/藏/陕/甘)Ⅳ类(蒙/吉/黑/青/宁/疆及兵团) [8] - 广东因航空口岸密集/侨眷众多/气候条件独特等因素 成为蚊媒传染病高发区 其风险等级远高于北方城市 [9][10][11] 长期风险与气候关联 - 全球气候变化延长蚊虫活跃期 极端降雨增加孳生地 暖冬提升越冬成活率 导致防控难度向高纬度地区扩张 [12] -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存在从输入性传染病转为地方性流行的风险 需加强入境检疫/蚊媒监测/早期预警等措施 [13]
广东一周新增83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
证券时报网· 2025-08-17 14:32
基孔肯雅热疫情数据 - 2025年8月10日至8月16日广东省新增83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 [1] - 病例地区分布:佛山644例(占比77.6%),广州85例(10.2%),湛江22例(2.7%),深圳和惠州各16例(1.9%),珠海10例(1.2%),潮州9例(1.1%),东莞7例(0.8%),清远5例(0.6%),中山和云浮各4例(0.5%),江门、梅州、河源各2例(0.2%),肇庆和阳江各1例(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