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经济

搜索文档
再造城市烟火买回闲暇时光:“苏超”引爆泼天消费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1 17:56
城市文旅与体育经济融合 - 南京市建邺区通过"苏超"赛事和美食榜单联动,打造"体育+美食"的文旅消费模式,预计南京奥体中心场均观赛人数达10万人,远超苏州昆山奥体中心4万人的纪录[1][4] - 江苏各地奥体中心成为演唱会经济和体育赛事经济核心区,淮安奥体中心因容纳3万人而成功承接"苏超"赛事,周边消费潜力显著释放[7][9] - 地方政府通过马拉松、"苏超"等大众化精品赛事展示城市基建硬实力与文旅服务软实力,形成立体品牌形象[5][12] 消费结构转型与休闲经济 - 江苏居民消费结构向体验式服务转型,体育消费快速提升,人均GDP达3000-5000美元阶段推动休闲类消费增长[8] - "苏超"赛事带动关联消费,如盱眙万人龙虾宴3天客流量4.8万人,消耗小龙虾103吨,销量同比增15%,南京盐水鸭搜索量赛后暴增74%[10][11] - 美团"必吃榜"江苏省上榜商户304家,全国第二,本地餐饮借势推出"苏超"主题套餐,非遗品牌樱桃鸭提供门票联动优惠[10][12] 细分领域精耕与城市营销 - 江苏文旅宣传从粗放式转向垂直领域深耕,如聚焦美食名片和体育赛事,南京建邺区通过"必吃榜"发布强化城市形象[2][12] - 高铁网络和场馆设施完善支撑赛事经济,"苏超"赞助商多为本地企业,体现政府执行力与市场活力[5][7] - 消费者因单一理由(如赛事、美食)触发旅游决策,类似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游,"苏超"成为江苏文旅流量新入口[12]
2.5天弹性休假探索,周末文旅经济进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1 16:00
2.5天弹性休假政策 - 四川省绵阳市近期提出试行4.5天弹性工作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的2.5天休假模式 [1][3] - 国内已有十几个地方出台过类似政策,包括江西省上饶市、吉安市和河北省等 [1][4][5] - 2.5天弹性休假政策最早可追溯至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但落实并不持续 [3][4] 政策目的与影响 - 2.5天弹性休假旨在促进"微度假"消费,带动文旅行业收入增长 [2][7] - 民宿行业预计将受益于周五下午增加的客流,每周末可增加一餐一宿的收入 [2] - 露营经济等新业态显著受益,预计2030年国内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达4879.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4.7% [7][8] 市场需求与劳动者意愿 - 49%职场人希望全面推行2.5天休假模式,30%倾向于自愿选择 [11] - "微度假"模式客源层更宽、时间更短、花费更少,与传统度假相比优势明显 [7] - 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8.3小时,同比减少0.2小时 [8][10] 政策执行难点 - 2.5天休假需通过调休实现,通常计入带薪年休假或通过加班补休调剂 [12][13] - 政策主要面向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难以覆盖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 [12] - 基层公务员和劳动者普遍面临工作繁重问题,带薪年休假未充分保障 [14] 行业联动效应 - "微度假"推动"农业+旅游""农业+文创"等新业态发展,吸引资本和人才进入乡村 [7] - 弹性休假拉动交通、购物、餐饮、娱乐等消费,无需政府直接财政投入 [8] - 周边游和短途游需求增长,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近自然的互补场景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