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
搜索文档
苏扇作品《五行曜扇》惊艳佛罗伦萨双年展
苏州日报· 2025-11-10 06:48
公司核心事件 - 公司携非遗苏扇作品《五行曜扇——明暗交织的东方哲思》亮相2025年第十五届佛罗伦萨双年展,是苏州地区唯一参展的苏扇品牌 [1] - 作品创作时长近两年,包含5把苏扇,由公司第二代非遗制扇技艺传承人吴军团队负责扇骨制作,苏州城市学院副教授程承负责扇面创作 [2] - 作品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主题,扇骨选用老乌木料并融入掐丝珐琅工艺,扇面加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麒麟等传统神兽元素,背面采用植物染技法 [3] 作品艺术特色与市场反响 - 《五行曜扇》巧妙呼应双年展“光与暗”核心主题,扇骨在强光下熠熠生辉,弱光中显深邃,扇面开合时光影流转,展现光明与黑暗的动态博弈 [1] - 作品创新融合苏扇制作、掐丝珐琅、植物染等多种非遗技艺,获得国际艺术界、收藏界与媒体界高度评价,被誉为打破西方对东方非遗传统认知的杰作 [2][3] - 佛罗伦萨双年展创始人皮耶罗·赛洛纳称赞作品将五行哲思转化为全球观众能感知的艺术语言,意大利艺术期刊主编评价其扇面光影变化是动态的艺术诗和跨文明对话媒介 [2] 公司业务发展与战略规划 - 公司创立至今专注于苏州传统制扇技艺传承与发展,近年来已先后成立7家传习所,分布在苏州、无锡、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3] - 公司多次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此次参展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艺术对话的重要尝试 [3] - 作品归国后计划进行巡展,公司正积极联系苏州各家民间艺术馆,同时团队多次前往景德镇调研,学习陶瓷制作以探索陶瓷与苏扇的跨界创作 [4]
陕西推进非遗专业合作社建设—— 农民手艺人 日子有奔头(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10-19 06:15
行业发展模式转变 - 非遗产业从个体户单打独斗模式转变为“领头羊”带领下的专业合作社合作共赢模式 [1][2] - 合作社实行“五统一”标准,即统一原料采购、加工工艺、质量标准、品牌形象和销售价格,提升了品牌影响力 [2][3] - 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持续吸纳脱贫人口、妇女等重点人群就近就业 [7] 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黄官镇有3500余名群众活跃在藤编产业链上,738名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2万余元 [7] - 3家藤编龙头企业年综合产值超过1.68亿元,产品远销海外 [7] - 武功刺绣带动农村妇女5000多人加入,五大类200多个品种的产品销售收入逐年提升 [3] 传承人群与就业带动 - 汉中藤编专业合作社凝聚了460多名附近村庄的农户,社员通过在家编织或工坊务工灵活生产 [2] - 宁强羌绣专业合作社吸引近2000人加入,依靠双手每年增收3000元到2万元不等 [6] - 陕西省已设立265家非遗工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持续提升 [6] 产品创新与年轻化转型 - 90后电商团队去年电商销售额达3000余万元,占总销售额的70%左右 [9] - 汉中藤编开发出各种“非遗+”跨界产品,拿下10余项国家专利,并与国外知名品牌推出联名款 [9] - 非遗传承人积极与高校专家互动,结合流行元素进行产品创新,使其更贴近现代生活 [9] 技艺标准化与培训体系 - 武功刺绣将刺绣针法归纳整理为9个系列共49种针法,对绣娘们逐一培训传授 [3] - 合作社对设计绣稿、选择底布、印制图样等完整工艺流程制定操作标准,确保产品质量 [3] - 今年以来已有100多名90后参加了羌绣培训,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6]
连片保护激活古村动能(走进传统村落)
人民日报· 2025-10-07 06:01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模式 - 玉龙县以“突出重点、集群保护、连片发展”为理念,推动传统村落的风貌保护、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3] - 2024年玉龙县入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并出台了相应示范工作方案[3][12] - 全县有24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划分为中部、西部和东部3个集中连片区,形成“三片多点”发展模式[2][12] 石头城村案例 - 石头城村是元明时期古宝山州治所所在地,已屹立1300余年,因其陡峭地形导致交通闭塞,传统石头建筑风貌得以完好保存[4] - 该村于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通过村规民约保护建筑风貌[4] - 目前正以虎跳峡、石头城为引擎,加速形成集户外徒步、文化体验、建筑研学为一体的文旅融合体验区,游客量快速增加[4] 白沙村非遗传承 - 白沙村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白沙古建筑群[5] - 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族传统制铜工艺”在此传承,代表性传承人和善均通过政策支持的研学体验活动,为技艺找到新的传承路径和市场空间[5][7][8] - 玉龙县加强非遗技艺传习所建设,每年对8类传统文化进行普查并建立数据库,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8] 南尧村民宿经济 - 南尧村利用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风貌和闲置院落(近40个)发展乡野旅居民宿,满足游客长期体验乡村生活的需求[11] - 该村与拉市海周边村落(如打渔村的观景咖啡、美泉村的玫瑰花庄园)联动资源、优势互补,并利用森林环境打造徒步路线以丰富旅游业态[11] - 连片发展模式通过资源联动,围绕生态康养、高原特色农业、乡村旅居等方面整体提升村落风貌[12] 旅游业发展成效 - 2024年玉龙县接待海内外游客229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3%[12] - 2024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7亿元,同比增长62%[12]
万人说新疆|藏在高台民居里的泥巴梦
新华网· 2025-09-26 17:42
文化传承与振兴 - 新疆喀什高台民居经过修缮后焕然一新[2] - 传统土陶工艺随之重新焕发活力[2] - 土陶工艺的纹样承载了悠久的历史[2] 行业影响与人才发展 - 传统工艺激发了年轻一代对手工艺术的热情与探索[2] - 土陶坊持续运营,灯火依然明亮[2] - 喀什的文化故事在岁月中得到传承[2]
国货潮品聚长安 首届西安丝路老字号国潮消费嘉年华9.19启幕
搜狐财经· 2025-09-13 00:45
活动概览 - 西安市商务局主办首届西安丝路老字号国潮消费嘉年华 活动于9月19日至21日在大唐西市举行 主题为"国货潮品·历久弥新" [1][3] 战略定位 - 西安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 以历史文化为底色 深度融合商业展销 文化体验与旅游发展 旨在唤醒老字号市场活力 打造城市形象与文化软实力展示窗口 [3] - 活动采用"线下展销+文化体验"形式 为市民游客提供集购物 体验 文化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 [3][4] 参与品牌 - 汇聚全国十余省市老字号及特色产品 覆盖餐饮食品 传统手工艺 医药保健 服饰鞋帽等多个领域 [3] - 包括北京稻香村 全聚德 吴裕泰 王致和 张一元等全国性品牌 以及重庆桥头火锅 陈昌银麻花 杭州万事利 朱炳仁铜 狮峰茶叶 厦门茶厂 安徽谓博中药 河南刘老翁鸡内金焦馍等地方特色品牌 [3] 体验设计 - 围绕"吃 游 购 娱"打造四大沉浸式场景 通过视觉 听觉 味觉 触觉多维联动 [4] - 设置各省老字号展销区与非遗传民俗体验区 提供皮影 雕刻 陶艺等非遗作品现场制作讲解 [4] - 包含"国潮音乐汇"与"篝火民俗荟"特色活动 大唐乐队表演 篝火晚会 民俗表演及NPC互动环节 [4] 活动意义 - 通过"展销+演艺+互动"创新模式将商业空间转化为文化剧场 使参与者从被动观看变为主动体验 [4] - 满足各类购物需求的同时深化传统文化体验 吸引不同年龄层受众包括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 [4]
“非遗先要让人吃饱饭”,绵竹年画村如何用一门非遗技艺,让全村人一年平均多赚近3万元|活力中国调研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1 20:05
产业规模与旅游收入 - 2024年接待游客107万人次,旅游收入超4.2亿元 [1] - 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66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3亿元 [1][8] - 年画村已开发20多个系列1000余种产品,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 [8] 产业生态与就业带动 - 已形成餐饮、民宿、农产品采摘及研学旅游的健全产业生态 [1][8] - 年画带动农闲时就业,村民人均年收入提高28290元 [1] - 构建老中青三代传承人队伍,带动500余人从事年画相关产业 [8] 地理位置与旅游优势 - 位于成都一小时经济圈,距绵竹市区7公里、德阳市23公里、成都市50公里 [8] - 与三星堆、剑南老街等景点构成旅游环线,具备文化打卡与民俗体验的差异化吸引力 [8] 传统工艺与生产瓶颈 - 年画制作全手工完成,采用梨木雕版和矿物颜料,难以实现量产 [2][10][12] - 工作室月订单量400-500幅,完成一幅中堂画需三四天,材料成本100-200元,售价300-400元 [12] - 超过95%客户需主动寻找,仅5%通过网络平台主动上门,工作室年销售额50-60万元 [12] 产品定位与价值困境 - 年画多作为伴手礼,定价远低于潮流文创产品,文化性和艺术性未充分体现 [1][12] - 对比泡泡玛特等潮玩,年画尚未突破实用礼品定位,技艺价值未获市场充分认同 [12] 传承挑战与行业现状 - 部分传承人关闭工作室外出打工,年轻一代传承意愿不强,面临断代危机 [13] - 行业缺乏恶意竞争,同一题材不同画师作品各异,需百花齐放展现价值 [15] 创新尝试与政策支持 - 年画村提供游客体验制作过程,农闲时村民参与制作月增收2000元 [5][6] - 2019年实施全国首部年画行业地方法规《德阳市绵竹年画保护条例》,规范产业发展 [8] - 探索共享制造工坊模式,集中采购原材料、共享设备以降低成本 [14] 未来发展建议 - 深耕传统文化价值,如将二十四孝等题材通过动画现代演绎 [15] - 政府牵头搭建宣传平台,构建稳定销售渠道解决手艺人生存困境 [15] - 避免图案简单复制,讲好故事寓意,邀请用户共创设计,吸引年轻设计师参与 [14]
方寸间“显山露水” 福州软木画簪起坊巷风雅
中国新闻网· 2025-08-17 10:13
行业历史与工艺特点 - 软木画是福州独有的民间工艺 以进口栎树木栓层软木为材料 通过精雕细镂制成立体景观 被称为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 [1] - 工艺起源于1914年 由陈春润团队受欧洲圣诞卡启发创制 采用水松木薄片雕刻拼贴技术 堪称百年前的3D打印技术 [2] - 20世纪60-80年代为产业黄金期 产品曾作为国礼赠予国际友人 畅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成为福建省外贸出口创汇率最高的工艺品 [2][3] 行业发展现状 - 当前从业人员不足百人 较80年代大幅减少 传统工艺市场萎缩导致传承困境 [2][3] - 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已有10余家旅拍店推出软木画主题写真套餐 [2] - 年轻从业者将软木画融入汽车挂件 服饰 头饰 小夜灯等实用场景 开发摆件 挂件等文创产品 逐步走进现代生活 [3] 传承与创新举措 - 传承人陈国弦培养百余位徒弟 吴芝生创立创作中心吸收10余位手艺人 并打破传统"师带徒"模式 在福建多所院校开设课程 [3] - 年轻从业者如旅意华侨郭丽开设"软木画馆" 将三山两塔 水榭戏台等福州元素浓缩于画框 推动文创产品商业化 [3] - 00后游客专程体验软木画头饰旅拍 18岁青年跨市拜师学艺 显示年轻群体对传统工艺的关注度提升 [2][3] 文化影响力与市场表现 - 演员赵丽颖佩戴软木画头饰引发风靡 带动旅拍圈消费热潮 在2025年暑期旅游高峰成为历史文化街区特色体验项目 [1][4] - 作品涵盖《雪域天路》《福州古厝风光》《侗族新天地》等题材 方寸间呈现丛山数百里的艺术效果 [3] - 产品深受侨胞与外国友人青睐 享有东方艺术珍品第一奇画美誉 技艺传递被视为文化延续的重要方式 [2][4]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丨探访大山里的“守”艺人——贵州努力推动非遗传承发展见闻
新华社· 2025-08-10 18:37
非遗产业发展现状 - 贵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通过品牌化路径推动非遗技艺转化为就业增收渠道,带动文化瑰宝走向世界舞台 [1] - 贵州省文旅部门已支持40家省级非遗工坊示范点建设,认定519家非遗工坊,带动4万名群众居家就业,产值达26亿元 [2] - "十四五"期间贵州实施苗绣保护传承等六大工程,推动苗绣传承发展,并组织参加米兰时装周等国内外展会展演活动 [5] 非遗产业化案例 - 赫章县彝族服饰生产车间结合手绣加机绣开发"指尖经济",产品年销售额超100万元,带动40余名绣娘就业 [2] - 黔东南州酸汤产业拥有77条生产线,年产能16万吨,2024年总产值25亿元(同比增长50%),覆盖全国60多个城市1600余家餐饮门店 [3] - 亮欢寨生物科技公司建有全自动酸汤生产线,2023年酸汤底料销售额1400万元,餐饮门店年营收超6800万元 [3] - 施秉县舞水云台公司结合现代纺织技术与非遗苗绣,年产值达2000万元,产品远销英国、俄罗斯等国 [6] 文旅融合成效 - 台江县苗族姊妹节活动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5亿元 [4] - 贵州"村T"民族时装走秀已举办500余场,全网话题播放量120亿,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并走进国际时装周 [6] - 贵州支持举办苗族姊妹节等1400余个传统节日活动,推动民俗节庆与文旅深度融合 [3] 创新发展模式 - 非遗工坊建设帮助群众发展蜡染、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实现"靠山吃山"的就业模式 [2] - 企业通过融合流行元素与传统文化风格,借助网络销售渠道拓展市场 [2] - 采用数字化设备将现代技术与非遗技艺结合,打造自有品牌实现快速发展 [6]
何以中国|天津的国家级非遗有多酷?这8个绝活儿你必须知道!
中国新闻网· 2025-08-08 16:13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 - 天津拥有多项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包括杨柳青木版年画 天津泥人张 风筝魏制作技艺 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制作技艺 汉沽飞镲 相声和无极拳等 这些项目既是天津历史的见证 也是城市文化的鲜活名片 [1] 杨柳青木版年画 - 发源于千年古镇杨柳青 采用刻绘结合手法 刻工精美 绘制细腻 人物生动 色彩典雅 [4] - 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 构图饱满 寓意吉祥 雅俗共赏 是中国年画艺术的代表 在中国民间文化和天津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 天津泥人张彩塑 - 发展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作品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历史人物 讲究塑绘形神 [7] - 艺术上继承我国古代泥塑的优秀传统 并有所发展和创新 [7] 风筝魏制作技艺 - 1892年由魏元泰在天津鼓楼创立魏记长清斋扎彩铺 在七十余载艺术实践中融合木工打眼扣榫 锡焊工铜箍连接技艺和天津民间绘画技法 [10] - 制作出可拆展折叠的软翅风筝 具有造型多变 彩绘逼真 飞行平稳 特技精湛 便于携带等独特艺术风格 [10] 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 - 为天津名优食品三绝之首 采用水馅半发面制作 状若凝脂 形似菊花 口感鲜香不腻 [12] - 在制馅 和面 揉肥 擀皮 捏包 上灶等各方面均有独特操作方法 具有丰富的饮食文化价值 [12]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制作技艺 - 融合传统技艺与创新元素 包含多道工序 起源于天津市河西区 流布于天津各处 辐射全国 [14] - 种类繁多包括散装麻花如绿豆 黄豆 玉米等多种口味 以及礼盒版 以香甜酥脆 久放不绵而闻名 [14] 汉沽飞镲 - 天津沿海渔村综合性民间广场艺术 集民间音乐 舞蹈 武术于一体 主要流行于天津市汉沽区 [16] - 产生于清代光绪初年 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原为渔民出海前祈祷平安的仪式 后发展为民间喜庆酬神活动 [16][17][18] 相声艺术 - 普及面最广 最受群众欢迎的曲艺品种之一 以滑稽 讽刺见长 充满戏剧性 [21] - 约在清代咸丰 同治年间形成于北京 在广大北方地区广泛流传 尤以京津一带最为活跃 融说学逗唱等多种表演形式 [21] 无极拳 - 产生于清代中期 相传由江南乐符人刘仙岛所创 后传入天津 经历代传人发展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