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香包
icon
搜索文档
罨画池:存续千年的西蜀名园
四川日报· 2025-07-04 06:57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君芳夏至已过,《陆游·梦回罨画》夜游剧演出的开始时间,从晚上8时 调整至晚上8时30分。这场大型沉浸式实景演艺,以崇州罨画池的宋代历史为基底,结合崇州千年 巨变的创作背景,融入演艺、水幕电影、数字光影等技术,带领观众开启一场"历史穿越"。夜游 剧的出现,把罨画池的夜晚打开在游客面前,给人不一样的体验。实际上,这座始建于唐代、存 续千年的西蜀名园,近年来不断尝试"破圈""出圈",解锁"古今交融"的新方式。追"古"这里曾是 陆游的后花园罨画池博物馆位于崇州中心城区,馆外的烟火人间和馆内的千年文脉,默契相融。 博物馆的核心景点,由罨画池、陆游祠和州文庙三部分组成,如今这三处古建筑都是国家级文物 保护单位。其中,罨画池是全国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官署园林,始建于唐,为历代州署后花园。 南宋时期,陆游出任蜀州通判,居住在罨画池。在蜀州期间,他写下了100多首描写当地风物的诗 作。讲解员刘旭东说,陆游初到蜀州写诗《夏日湖上》,末句为"江湖四十余年梦,岂信人间有蜀 州",这是陆游对蜀州的高度赞美。"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后人在罨画池博物馆内修建了专 门的陆游祠。"罨画池的名字从何而来?刘旭东介绍,"罨 ...
共赴可克达拉紫色之约!第六届伊帕尔汗薰衣草文化旅游活动开幕
齐鲁晚报· 2025-06-17 11:05
文化旅游活动 - 第六届伊帕尔汗薰衣草文化旅游活动在新疆可克达拉市举行,主题为"苏韵伊情,香约可克达拉",活动集文化体验、视听盛宴、味觉享受于一体 [3] - 活动包括手工艺作坊、薰衣草文创展、美食休闲区、大学生薰衣草音乐晚会等环节,吸引亲子家庭和年轻群体参与 [5][6][8] - 同期举办第五届全国芳香植物和功能花卉学术与产业创新交流会、薰衣草摄影大赛、网红KOL溯源之旅等活动 [10] 薰衣草产业链 - 伊帕尔汗薰衣草文化产业园展示薰衣草精油、天然护肤礼盒、薰衣草元素银饰等文创产品,传递薰衣草的治愈力量 [5] - 活动体现薰衣草从田间到车间、从产品到品牌的全产业链发展,江苏、新疆、山东三地共同推动伊帕尔汗品牌成长 [10] 文化融合与创新 - 活动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美学,如民族纹样刺绣、创意编织品等手工艺品展示 [5] - 美食区结合非遗传统工艺与时尚元素,推出薰衣草冰淇淋、非遗凉皮、薰衣草蛋糕等特色食品 [6] - 大学生音乐晚会以多元曲风演绎薰衣草文化,展现传统与现代的艺术碰撞 [8]
非遗“老手艺”碰撞高校“新活力”
中国青年报· 2025-06-14 09:42
非遗传承与高校合作成果 - 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研培计划)实施10年,全国200余所高校参与,培训非遗传承人超20万人次,35岁以下青年传承人占比超40% [1] - 140余所参与院校在展览中展示传统工艺、表演艺术、乡村振兴等产学研创新成果 [1] - 截至2024年4月,全国25所高校开设非遗保护本科专业,50余所高校设立非遗保护研究方向 [9] 非遗技艺创新与现代应用 - 河南孟津剪纸传承人畅杨杨通过研培班学习,将剪纸从平面拓展至空间艺术,创作《剪纸空间装置》 [1][2] - 花丝镶嵌传承人马赛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婚礼结合,设计"莲华盛世大凤冠"等日常佩戴饰品 [2] - 山西漆艺传承人裴晓俊运用犀皮漆技法改良古琴漆面,果洛银饰传承人段松文融合数字艺术创作虚拟首饰 [3] 代际传承与人才培养 - 婺州民居营造技艺传承人吕雄心父子通过中央美院等研培项目,累计培训360余名传承人,并与13所院校合作 [4] -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帮扶华梅少年晋剧团提升表演水平,保护10余种传统戏剧非遗项目,培训学员500余人 [5][6] - 研培计划推动非遗工坊建设达1.1万余家,带动乡村手艺人就业增收 [7] 非遗产业化与乡村振兴 - 贵州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创办非遗工坊,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带动3000多名村民就业 [7] - 徐州香包传承人孙歌尧通过江南大学研培设计创新产品,与奶奶王秀英共同推动年产值达1000万元,带动600余名妇女就业 [8] - 江南大学帮扶延川县建设非遗工坊,共享延川布堆画知识产权 [8]
千帆竞渡,一粽尝新:解码端午经济的“流量密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3 20:48
文旅行业端午假期表现 - 端午假期长三角城市如杭州、南京、上海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佛山因龙舟赛事引流,整体旅游预订订单量同比增长167%,酒店订单量同比增长145%,机票订单量同比增长110% [2] - 端午假期前两天,"端午"、"非遗"等关键词搜索热度同比增长近1倍,丰富的娱乐活动掀起了端午"非遗旅游热" [2] - 民俗体验类目的地预订增幅超四成,标签含"龙舟"、"粽子"等关键词的搜索量环比上月增长2.5倍 [6] 龙舟赛事带动文旅融合 - 全国及地方性龙舟赛事活动达122场,参与人数多达570多万人,成都、杭州、佛山等成为最火的"看龙舟赛"旅游目的地 [3] - 佛山叠滘龙船漂移大赛入选国内十大热门民俗游活动,端午假日三天全市A级景区接待游客134.18万人次,同比增长52.69%,营业收入6073.78万元,同比增长37.36% [5] - 杭州西溪湿地龙舟胜会吸引大量游客,龙舟分为满天装龙舟、半天装龙舟和赤膊龙舟,龙头可以活动并吐出漂亮水花 [6] 粽子文化经济表现 - 抖音生活服务数据显示,5月21日至27日咸鸭蛋和粽子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均超过160%,黄鳝、打糕等端午传统吃食销量同比增幅分别为110%、82%和71% [7] - 嘉兴粽子与文旅结合,濮院时尚古镇百味粽宴展示近百种口味粽子,端午节期间嘉兴酒店订单同比增长34% [8][9] - 粽子消费延伸至潮玩文创,如嘉兴文旅推荐的"粽囡囡"潮玩毛绒玩偶,非遗集市相关攻略访问量同比增长超过300% [8][9] 民俗体验成为文旅新亮点 - 嘉兴濮院时尚古镇端午市集提供艾草香包制作、雄黄点额等体验活动,百味粽宴给足游客端午仪式感 [1][8] - 佛山创新打造叠滘龙船漂移"第二现场",设有大型LED屏全程直播赛事并举行美食市集、国风游等活动 [5] - 很多非主流旅游目的地借助民俗"大IP"出圈,沉浸式感受地方民俗成为端午文旅消费核心亮点 [9]
让旅客在跨国列车上感受温馨节日氛围
西安日报· 2025-06-03 11:06
充满秦腔脸谱元素的端午香包。 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秦腔戏剧脸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耀武将参加西安-阿拉木图人文旅游交流周活动,将把秦腔戏剧脸谱介 绍给阿拉木图当地群众,他此行还特意带了绣着秦腔脸谱的香包,脸谱经过他的改造,带了几丝俏皮的感 觉,既增加了节日氛围,又传播了秦腔戏剧脸谱文化。 专列工作人员和旅客一起包粽子。 在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专列(西安-阿拉木图段)上迎来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对专列上的旅客来 说,都是一次难得的体验。5月30日下午,为了迎接佳节,专列工作人员非常贴心地安排了包粽子项目,在粽 香中为旅客送出节日祝福。几位文艺工作者还特意安排了几个小节目,在欢快的歌声中,为旅客们带来浓浓 的节日气息。 出行恰逢端午 文艺节目传递浓浓节日气息 5月31日(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了让出行的旅客感受到节日气息,本次专列上的文 艺工作者安排了精彩的文艺演出。苏州评弹《声声慢》的三弦拨动时,吴地水韵与车窗外的戈壁荒漠形成奇 妙呼应;茶艺师以"凤凰三点头"的冲泡技艺,让金花茯茶的香气漫过丝绸之路的历史烟尘。最富张力的当属 秦腔表演———国家一级演员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惠敏莉用秦腔的高 ...
读懂端午新花样背后的传承与创新
证券时报· 2025-06-03 00:56
传统节日创新趋势 - 龙舟竞渡从单纯追求速度转变为注重姿态美感和群众参与性,强调"闹"的娱乐属性,使传统文化更具感染力并融入现代生活 [1] - 粽子产品出现显著创新,除传统鲜肉粽、蛋黄粽外,新增巧克力粽、菠萝水果粽等新口味,并推出重达3斤的巨型肉粽,推动粽子从节令食品向四季文化符号转变 [2] - 传统香包功能发生本质升级,从驱邪祈福的民俗物件转变为融合现代设计的时尚配饰,刺绣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使其成为年轻人彰显个性的载体 [2] 传统文化发展策略 - 传统文化通过产品创新和形式变革适应快节奏现代社会,在保持文化基因(家国情怀、团圆期盼等)前提下实现"活态传承" [3] - 创新被证明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如端午习俗通过娱乐化改造既保留内核又增强传播力,为其他传统节日提供转型范式 [3] - 行业观察到传统文化产品呈现功能延伸特征,香包从祈福工具升华为审美载体,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本质未变 [2] 产业融合现象 - 短视频平台兴起推动龙舟文化传播方式变革,竞渡活动从专业赛事转向全民参与的娱乐盛事 [1] - 食品行业出现传统与创新融合趋势,粽子通过口味多元化(如水果粽)和规格创新(3斤巨型粽)突破消费场景限制 [2] - 服饰配饰领域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商业结合,刺绣香包成为时尚单品,创造传统文化产品的溢价空间 [2]
非遗遇上端午节:嘉兴民俗活动打造传统文化新体验
新华社· 2025-06-01 22:33
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活动 - 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已进入第十九个年头,今年活动涵盖"1+5"系列,包括开幕式及五个配套活动[1] - "中国古镇看嘉兴"品牌推出18个古镇集市及非遗巡游展示,精选符合端午文化内涵的非遗项目[3] - 活动包括龙舟竞渡、端阳大集、民俗体验、古镇游览和文明润心等多元化内容[1] 非遗文化展示与传承 - 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传承人现场教学四角粽包裹技法,体现嘉兴特色粽文化[3] - 历本袋(香包)制作技艺传承人创新产品形式,开发车挂、家居装饰等新应用场景[5] - 乌镇竹编传承人钱继怀制作的竹制小哨子受到儿童喜爱,展现传统工艺新活力[7] 非遗展演与互动体验 - 非遗集市设置裹粽子体验区,吸引大量游客参与互动[3] - 一天三场的非遗展演活动呈现嘉兴地方特色曲艺、戏剧和舞蹈表演[7] - 集市与演出相结合,动静结合展示嘉兴端午独特魅力[7] 非遗传承现状 - 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传承人指出近年民众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度提升[3] - 历本袋制作技艺通过家庭传承,传承人子女参与辅助工作[5] - 传统工艺创新改良适应现代消费需求,如竹编产品针对儿童市场开发[7]
焕新的传统服饰之美
人民日报· 2025-06-01 06:02
端午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 - 端午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从汉代至今延绵不绝,包括唐代端午赐衣制度及"艾虎""五毒"等纹样在儿童服饰中的运用 [1] - 端午服饰纹样丰富多彩,采用妆花、刺绣等工艺织绣应景图案,既凸显节令特色又兼顾四时之用 [1] - 端午配饰如五色丝长命缕和造型各异的香包充满生活气息,寓意辟邪护佑健康 [1] 端午服饰现代发展 - 端午服饰艺术审美价值日益受重视,通过"楚风雅集""端午华裳"等活动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 [2] - 传统香囊"麽乜"经非遗传承人创新设计,衍生出耳环麽乜、发簪麽乜等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气息的新形态 [2] - 非遗进校园推动孩子们亲手制作端午配饰,既用于佩戴也作为礼物赠送亲友 [2] 端午文创产品创新 - 故宫博物院推出端午系列香囊产品 [3] - 新式儿童"五毒"衣、艾草挂件、端午主题竹编苔藓画等创新产品受到少年儿童喜爱 [4] - 传统端午文化通过创新产品形式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4]
徐州以昂扬风貌冲刺“万亿之城”
新华日报· 2025-05-31 08:07
"我们深刻认识把握推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推动文明培 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持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说。 正在冲刺"万亿之城"的徐州,不仅全力打好"经济仗",还用心算好"文明账",让"两个文明"比翼齐 飞,为高质量发展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在前不久举行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徐州1个县级 市、17个村镇、13家单位、4个家庭、2所校园被授予"全国文明"称号。 不论是延续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还是以淮海战役革命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抑或是广袤农村孕育 的乡土文化,徐州在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中,不断塑造"城市精神",让一方百姓形成更加昂扬的精 神风貌。 保护城市文脉,百姓也是受益人。泉山区与徐州文化馆共建倒马井"国潮汉风·文化驿站",定期举 办戏曲展演、老物件展示、艺术展览等活动,让居民游客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云龙区彭城街 道莲花社区,刚刚开放的社区服务中心,一层提供儿童托管、养老助餐、健康医疗、娱乐休闲等多种便 民服务,二层"城市书房"有2000多册 ...
端午消费何以长红
经济日报· 2025-05-31 05:56
多彩民俗不仅吸引国内游客,也圈粉外国游客。赛龙舟让老外"上头"、粽子在海外爆单,这些现象充分 彰显中国民俗文化强大的吸引力。眼下,入境游持续升温,国内文旅产品可以突出民俗特色及地方优 势,通过差异化竞争,让端午节成为"China Travel"的重要名片,在我们过节"出去看看"的同时,也吸引 更多外国游客"进来玩玩"。 端午节并非简单的消费狂欢,更可以释放"一节带百业"的乘数效应。甘肃庆阳香包等带动当地就业增 收;小粽子串联起农业、物流、加工、文创的产业链;龙舟赛衍生出制造业、体育赛事、文化旅游等三 大主体产业……在这场文化与经济相互赋能、同频共振的创新实践中,各地通过延伸节日文化链条,形 成新的消费内容、方式和场景,释放更大增长潜力。 又是一年端午节,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新玩法成为消费领域的一大亮点。多家平台数据显示,端午民俗 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超100%,其中,"龙舟""粽子"等关键词热度环比增长超200%,佛山、汨罗等民俗 游目的地预订量均显著增长。 如今,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占据年轻群体的社交日历,成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事。消费者对传统节日 的热情不只为了满足物质需求,也包括文化归属感与价值认同感的深层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