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何以中国 丨动画微视频:津门潮涌,聆听古韵新章的和合交响
环球网· 2025-08-09 22:09
文化传承与创新 - 天津通过"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展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创新结合[2] - 石家大院收藏杨柳青木版年画和天津砖雕,体现商贾云集的繁华历史[2] - 梁启超"饮冰室"书斋保留思想奔涌的痕迹,展现文化思想的传承[2] - 天津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技术让文物"活起来",使历史脉络可触可感[2] - "民园1920街区"在智慧城市科技光影下焕发时代新颜[2]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天开高教科创园以"一核两翼"战略布局,汇聚南开、天大等顶尖学府资源,培育新质生产力[3] - 天津港作为现代强港,巨轮穿梭、万吨货物吞吐不息,展现高质量发展[3] - 天津融合历史厚重与创新先锋,青砖古巷与智能港口相得益彰[3] 城市发展与全球视野 - 天津五大道"小洋楼"建筑群破解"流量密码",展现本土特色与世界潮流的融合[4] - 城市以文化底蕴为发展注入灵魂,传统作为创新的坚实基座[3] - 天津在全球文明交融中谱写古韵与时代先锋的交响[4]
书写“京味三部曲”,网文作家花清袂讲述他与北京中轴线的故事
新京报· 2025-07-27 15:06
网络文学行业发展 - 网络文学行业正通过"京味三部曲"等作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体现行业从娱乐载体向文化传承载体的转型[1][4] - 行业出现"科技+文化"新趋势,如《启示录:天工京作》将AIGC技术与京绣非遗结合,反映网络文学成为新质生产力与传统技艺的对话平台[2][4] - 中国"网络文学+"大会连续两届评选同系列作品,显示行业对现实题材和地域文化IP的持续扶持力度[1][2] 北京中轴线文化IP开发 - "京味三部曲"完整记录北京中轴线申遗关键三年,形成包含家庭叙事(《京脊人家》)、非遗技艺(《京华天娇》)、科技赋能(《启示录:天工京作》)的IP矩阵[4][5] - 中轴线文化开发呈现多形态融合特征,包括文学创作(三部曲)、数字项目("云上中轴")、非遗工坊等实体业态联动[5][6] - 该IP通过群像叙事策略,累计展现绢人制作、京绣等多项非遗技艺的历史沿革与当代创新[4][5] 创作者生态 - 资深创作者如高喜顺(花清袂)具有跨领域经验,兼具网络文学创作(10年)、影视改编、行业协会(5个协会会员)等多重身份[8] - 创作方法论强调深度调研,涉及胡同市井、非遗工坊、科技公司等多元场景,单部作品采风周期跨越申遗全过程[5][6] - 作品连续入选国家级扶持计划(中作协IP扶持、北京青年创作计划等),反映政策对现实题材创作人才的培育成效[8] 文化科技融合趋势 - 三部曲呈现技术迭代轨迹:从《京脊人家》的个体叙事到《启示录》的AIGC应用,完整记录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路径[4][7] - "云上中轴"等标杆项目推动文化展示方式革新,为文学创作提供VR/AR等科技素材[5][7] - 行业出现"非遗破圈"新范式,通过网文载体实现传统技艺从工艺传承(绢人)到科技赋能(京绣+AIGC)的升级[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