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依法治国
icon
搜索文档
邵医生坠亡事件之痛:网暴越发成为一种公害,不能让「按键伤人」逍遥法外
第一财经· 2025-08-11 11:18
网络暴力现象与影响 - 河南省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邵某某因三个账号连续七个多月遭遇网络暴力后坠楼身亡 凸显网络暴力对个人权益的严重侵害 [1] - 网络暴力酿成多起悲剧 警示"按键伤人"行为已成为破坏经济社会秩序的突出问题 [1] 网络暴力治理的技术与制度基础 - 网络实名制及账号与现实身份排他性挂钩使追究施暴者责任具有可追溯性 为规范线上侵权行为提供技术可行性 [1] - 需建立网络身份行为与现实世界规范治理的对应关系 涉及线上线下行为一致性、平台权责及公权力介入形式等多方问题 [2] - 网络平台需承担法定义务 既不能过度审查用户言论 又不能利用"避风港原则"对侵权行为视而不见 平台需基于辩方举证原则撇清法律责任 [2] 网络暴力的成因与社会背景 - 社会戾气疏解需求导致部分人在现实中守法却在网络上肆无忌惮发泄怨气 [3] - 网络追责概率较低 尤其是对普通人合法权益侵害的追责风险低 助长线上违法套利行为 [3] - 信息不对称是网络暴力变成伤人利剑的重要原因 需从制度上降低信息交易成本 [4] 治理方向与未来影响 - 需营造法治化线上线下环境 为合法权益纠纷提供合法疏解渠道 [4] - 应提高依法阻止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信息的能力 同时避免公权力以维护秩序为名阻碍信息流通 [4] - 网络暴力得不到惩罚将导致经济社会失序 并影响AI产业发展 因线上行为将成为AI训练素材 [4] - 需强化信息沟通渠道 树立权责对等原则 提高侵权者发现概率和责任意识 [4]
《以法之名》总制片人:刀刃向内,这可能是唯一一部检察侦查题材剧
观察者网· 2025-07-09 19:30
选题与创作背景 - 最高检影视中心选择"检察侦查"作为《以法之名》的核心题材,源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强化对司法活动的制约监督"和"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政策导向[1] - 原剧本从扫黑除恶题材转向检察侦查题材,历经三年更换三拨编剧,主题调整导致多次重写[1] - 检察侦查作为检察机关的"隐藏职能",此前未被纳入主要创作方向,因其长期属于刑事执行检察厅的小职能[1] 题材独特性与审查机制 - 该剧可能是"唯一一部"反映检察侦查的剧集,因最高检资源有限且需避免同质化,且涉及保密侦查手段无法公开[3] - 内容审查包含十余道程序,成立专门编审委员会,整合检察实务、法律实务及新闻工作者进行多维度把关[3] - 协审单位在备案和成片审查中提供超预期支持,包括内容把关和审片提速[6] 角色塑造与行业现象 - 法治题材选角倾向"老面孔"源于职业剧特性,法律从业者的专业气质难以通过新演员快速呈现[9] - 新人演员董晴(饰张文菁)通过自荐试戏获得角色,其表演将被动型律师角色转化为主动叙事核心[10][13] - 蒋欣饰演的女检察官"郑雅萍"通过三天深度采风贴近原型,定妆照被评价为"最符合女检察官形象"[16][18] 剧情设计与现实映射 - "政法家族"设定反映基层司法系统熟人社会特征,如亲属关系集中(检察官弟弟是警察、岳父是政协副主席等)[21] - 角色李人骏和许言午的"好坏模糊性"旨在展现领导层决策复杂性,非为过审妥协而是艺术化表达人性多面[24] - 剧中案例"万海案"基于湖北、湖南、辽宁等地检察侦查真实案例综合提炼[20] 市场反馈与创作理念 - 36集体量突破短剧趋势,坚持"内容为王"打造全民向作品,观众评价"无短剧味"令主创欣慰[28][29] - 16-17集抒情段落引发"拖沓"争议,但主创认为情绪铺垫对人物塑造至关重要[30] - 与优酷(敦淇工作室)、傅东育导演合作中,以"立场一致"为前提解决艺术与法律专业的分歧[32] 社会影响与行业意义 - 该剧播出时正值高校招生季,至少三所政法院校使用其海报宣传,可能提振法律专业报考意愿[22] - 最高检影视中心旨在通过作品缩小检民距离,普及检察机关职能[33] - 同类作品如《第二十条》推动正当防卫条款普及,间接影响《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中"互殴"认定标准[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