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网络暴力
icon
搜索文档
体育时评:以法律利剑,护体育净土清风
新华网· 2025-09-20 07:30
新华社上海9月19日电(记者许东远)近日,公安部网安局公布10起打击整治网络违法犯罪典型案例, 其中包括依法查处针对跳水运动员的网络暴力案例。几乎同时,上海市体育局公开发布倡议书,呼吁抵 制畸形体育饭圈文化。这两则消息,一"亮剑"一倡议,彰显出有关部门治理体育"饭圈"乱象、净化体育 环境的坚定决心。 上述跳水运动员被"网暴"并非孤案,此前也有网民因诋毁乒乓球运动员和教练员而被依法刑拘。无疑, 体育"饭圈化"并非新现象,但如今已从最初的过度追捧,演变成网络暴力和违法行为,甚至形成有组织 的造谣、诋毁、人身攻击链条。这种畸形态势,不仅扰乱体育赛事正常秩序,更严重侵蚀体育精神根 基。 体育是公平竞争、尊重规则、超越自我的事业,"饭圈"群体那套"非黑即白""党同伐异"的逻辑,恰恰与 之背道而驰。当比赛沦为"互撕"的擂台,当运动员被当成"拉踩"的工具,体育的价值与意义也随之被消 解。 治理畸形"饭圈文化",法律必须亮出锋利的"牙齿"。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任何通过侮辱、诽谤、侵 犯隐私等方式实施的网络暴力,都触碰了法律红线。无论是传统手段还是利用AI等新技术,只要构成 违法犯罪,就必然受到法律严惩。此次公安机关的专项行 ...
网络监督的边界与风险防范︱法经兵言
第一财经· 2025-09-17 21:18
缺乏合法边界与规则的网络监督,可能误伤正义,甚至引发连锁负面反应。 网络监督是人类社会步入数字时代,大众行使表达自由、知情同意与投诉举报在网络空间的延伸与体 现。它借助网络平台的聚集扩散效应、规模效应,通过大数据算法推荐、热搜置顶等方式,对公权力运 行、企业经营、个人行为特别是知名人士的公共行为等关乎社会一般道德、时代伦理风尚等主流价值的 行为起到了前所未有的督促作用,其积极意义不容否认,也不乏成为社会大众关注和推动热点、难点、 焦点问题解决的现实通道。 然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任何权利的行使必然与他人的权利、社会的秩序发生关联。缺乏合法边界与 规则的网络监督,如同无鞘之剑,在斩向问题的同时,也可能误伤正义,甚至引发连锁负面反应。基于 此,当公民特别是具有巨大社会影响的网络知名人物,譬如关键意见领袖(KOL)在网络空间中行使 舆论监督权时,需要界定其合法边界、防范其衍生风险,并防止次生灾害,以平衡公众监督权与个人名 誉权、企业商誉,个人参与与公权力介分之间的关系,既保证公众监督的公开透明有效,又维护市场经 营秩序、社会公共安定,防止舆论风暴对社会秩序、经济秩序所带来的激扰甚或引发对个人或某类社群 的社会性死亡 ...
反击网络暴力与谣言,朱雨玲:已正式起诉网暴者
扬子晚报网· 2025-09-14 17:34
北京时间9月14日,前国乒选手、近期代表中国澳门参赛的朱雨玲在社交媒体透露,自己自今年七月美国站比赛以来持续遭遇网络暴力,起初选择隐忍, 但施暴者的得寸进尺严重干扰到训练和比赛。今年八月,她已正式提起民事侵权诉讼,希望以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回归赛场整整一年,我始终心怀感恩,努力追求梦想。那段特殊的经历没有击垮我,在巨大的困难面前,我没有放弃自己,也始终相信,这个世界依然 是美好的。" "自七月美国站比赛以来,我持续遭遇多轮网络暴力,无端的指责、恶意的造谣、持续的骚扰……让我倍感压力。起初,我选择清者自清,默默承受,只 希望能专注于训练与比赛。但一再的隐忍,换来的却是施暴者的得寸进尺、肆无忌惮。" "今年八月,我已正式提起民事侵权诉讼,希望以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原本,我愿意静待司法程序的进展,不再做过多回应。" "但在本周澳门WTT冠军赛期间,接连发生两起严重的场内场外人身骚扰事件,已经严重干扰到我作为运动员的正常参赛秩序与个人安全。这一刻,我明 白:沉默,已经不足以保护自己。" "我始终相信,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跨越困难从来不是终点,它让我更加认清自己,也更有勇气坚定前行。这一路 ...
新华社快讯:人民法院将有力有效治理网络暴力、诬告陷害等社会不良现象
新华社· 2025-09-12 11:26
新华社快讯: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贺小荣9月1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 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最高人民法院将进一步推动激活民法典第997条规定的人格权侵害禁令条款,有力 有效治理网络暴力、诬告陷害等社会不良现象,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 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
人民法院将有力有效治理网络暴力诬告陷害等社会不良现象
新浪财经· 2025-09-12 11:02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贺小荣9月1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 介绍,最高人民法院将进一步推动激活民法典第997条规定的人格权侵害禁令条款,有力有效治理网络 暴力、诬告陷害等社会不良现象,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 保障。 ...
理想法务部25年9月11日查证332个账号恶意诋毁理想产品质量与经营状况
理想TOP2· 2025-09-11 14:05
网络攻击事件 - 公司发现13个MCN机构的332个账号通过搬运洗稿、批量炮制虚假信息恶意诋毁品牌形象与产品质量 [1] - 未上市车型理想i6遭捏造投诉占线、月销量腰斩及价格低廉等不实信息 [1] - 自媒体账号"曹椿的电车"、"大林子爱加电"长期通过歪曲事实方式发布侵权内容误导公众 [1] 法律应对措施 - 公司已完成证据固定并将采取刑事报案、行政投诉及民事诉讼等法律手段追究责任 [1] - 配合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开展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 [1] 行业治理立场 - 公司支持真实客观的行业监督但坚决抵制网络暴力行为 [1] - 致力于构建清朗健康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舆论环境 [1] 投资者沟通渠道 - 通过微信社群提供实际经营情况与长期基本面深度交流渠道 [2]
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布严正声明:呼吁当事人停止网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5 22:15
事件背景 - 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8月25日发布严正声明 呼吁当事人停止网络暴力行为 [1][3] - 个别网民利用多个抖音账号发布涉及该院的不实信息视频 引发网络关注 [3] - 该网民为曾住院患者钟某(46岁女性) 因对诊疗结果提出异议并索要高额赔偿 [4] 医疗纠纷详情 - 患者钟某2020年5月27日入院 外院病理显示宫颈鳞状细胞癌 经诊断为宫颈癌IB1期 [4] - 2020年6月1日行腹腔镜下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双侧输卵管切除术等手术 术后病理确认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4] - 术后按《宫颈癌诊疗指南》行放化疗 后期患者出现身体不适和局部疼痛 [4] - 2024年3月5日医患双方共同委托江西开元司法鉴定中心鉴定 结论显示诊疗过程符合规范 损害后果属自身疾病治疗并发症 非医疗行为所致 [4] 官方调查结论 - 2025年7月上旬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成立调查组 经查阅病历及检查资料 认定医院诊断明确 手术指征明确 治疗措施得当 未违反诊疗规范 [4] - 调查组确认司法鉴定由双方共同委托 具备法律效力 [4] - 视频中"吓唬病人割掉正常器官"、"夸大病情"、"司法鉴定造假"等内容系恶意捏造 [4] 医院基本情况 - 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含章贡院区与黄金院区 [5] - 章贡院区始建于1958年 占地面积208亩 承担医疗 教学 科研及预防职能 为赣州市医保和新农合定点医院 [5]
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严正声明:呼吁当事人停止网暴
第一财经· 2025-08-25 18:10
事件背景 - 医院发布声明回应网络不实信息 涉及患者钟某对诊疗过程的指控[1] - 患者钟某曾于2020年5月27日因宫颈鳞状细胞癌入院治疗 医院明确诊断为宫颈癌IB1期[1] - 患者于2020年6月1日接受腹腔镜下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及双侧输卵管切除术 术后病理确认高分化鳞状细胞癌[1] 医疗过程 - 诊疗依据为《宫颈癌诊疗指南》 手术指征明确且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1][2] - 术后按规范进行放化疗治疗[1] - 患者后期出现身体不适和局部疼痛 系临床常见并发症而非医疗操作所致[2] 司法鉴定结果 - 医患双方于2024年3月5日共同委托江西开元司法鉴定中心进行鉴定[2] - 鉴定结论显示宫颈癌为自身恶性肿瘤 并发症属疾病治疗后果[2] - 医院诊疗行为与损害后果无因果关系 鉴定具备法律效力[2] 行政调查结论 -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2025年7月成立调查组查阅病历及检查资料[2] - 调查确认诊断明确 治疗措施得当 未发现违反诊疗规范的情形[2] 不实信息内容 - 网络视频指控"割正常器官""夸大病情""鉴定造假"等内容均系恶意捏造[1][2] - 患者借不实信息索要高额赔偿 缺乏事实与法律依据[2] 医院立场 - 坚持通过医疗事故鉴定 医疗损害鉴定或司法诉讼等合法途径解决争议[3] - 拒绝任何形式的非法胁迫 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3][10] - 对网络不实信息采取法律措施维护医护人员权益[4] 社会影响 - 不实信息对医院声誉及医护人员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4] - 医院呼吁停止散布不实信息 避免破坏医患互信和社会和谐[6][8] - 强调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9]
共同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人民日报· 2025-08-22 16:21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医疗行业面临网络暴力等新型"软暴力"挑战 这种形式成本低隐蔽性强且危害显著[2] - 暴力伤医事件曾频发且医闹屡禁不止 导致医患关系持续紧张[1] - 医学专业性和复杂性导致医患分歧不可避免 纠纷处理需通过合法渠道解决[1] 政策与法律框架 - 国家出台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及医师法等法律法规 推动医患纠纷处理回归正轨[1] - 多部门联合行动惩治涉医违法犯罪 并强化医疗机构安检制度[1] - 建立明确法律程序与鉴定渠道 包含自愿协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诉讼等多种纠纷解决机制[1] 创新解决方案 - 利用大数据技术联合互联网平台 实现网络暴力苗头早期发现与干预[2] - 推行电子病历全程留痕制度及可视化知情同意流程 减少医疗行为随意性并提升透明度[2] - 通过VR体验系统和医患角色互换活动 构建双向理解与信任机制[3] 行业发展方向 - 医疗机构需加强人文关怀并提升服务质量 使患者充分感受医学温暖[2] - 卫生健康部门需为受害医务人员提供法律支援/情感支持/心理干预等全方位保障[2] - 全社会需营造尊医重卫氛围 保障医务工作者安心执业从而更好满足患者健康需求[3]
共同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8-22 06:13
医患关系现状与挑战 - 河南省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邵医生因医疗争议遭遇网络暴力后坠亡 凸显医患关系紧张问题[1] - 暴力伤医事件频发且“医闹”屡禁不止 促使国家出台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医师法等法律法规[1] - 医疗纠纷可通过自愿协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诉讼等法定程序解决 第三方介入机制提供处理框架[1] 网络暴力对医疗行业的影响 - 自媒体发展使网络暴力成为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 其具有低成本、低代价和高隐蔽性特征[2] - 医务人员普遍遭受网暴伤害 需公安、网信部门联合互联网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提前干预[2] - 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机构需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支援、情感支持及心理干预等综合保障[2] 医疗信任机制建设 - 通过可视化知情同意流程和电子病历全程留痕制度 减少患者误解和猜疑[2] - 医疗机构需优化制度减少医疗行为随意性 加强人文关怀和服务质量提升[2] - 医患共同敌人是疾病 需通过良性互动建立信任而非对立关系[2] 医患关系改善实践 - 开展“医患角色互换”体验活动 VR技术模拟纠纷处理过程 促进双向理解[3] - 医生应获得社会尊重作为文明标志 需营造尊医重卫氛围保障执业环境[3] - 让医务人员安心放心工作 最终提升患者健康需求满足度和公共健康福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