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保护性耕作
icon
搜索文档
智能农机“唱主角” 希望的田野描绘好“丰”景
央视网· 2025-05-18 18:47
央视网消息: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地处风沙半干旱地区,保墒一直是农业生产的难题。近年来,当地和科研院所合作,大力推广玉米秸秆 覆盖还田条耕作业,使玉米产量得到显著提升。现在,总台记者苑竞玮就在通榆县兴隆山镇一家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玉米示范田里,让他 带我们看看迭代升级的保护性耕作是什么样的,它又是怎样提升粮食产量的? 在吉林省通榆县兴隆山镇的一处玉米示范田,当地抢抓晴好天气,进行最后100亩玉米的播种作业。现场几台条耕机马力全开,穿梭在广 袤的田野间。紧随条耕机之后的播种机,依托搭载的北斗导航系统精准定位播种。不到十分钟,十亩玉米田便完成从耕作到播种的全流程作 业。据合作社的负责人介绍,3000亩的玉米田大约2周左右就可以完成播种。 这片玉米示范田采用的是秸秆还田条带耕作,什么是条带耕作?简单来说,就是把秸秆进行归行,一条形成秸秆覆盖带,另一条进行深松 浅耕形成没有秸秆的这样条带,在没有秸秆的条带上进行播种,这种方式就叫条带耕作。秸秆覆盖如同天然"保水罩",既能减少水分蒸发,又 能在降雨时储存水源,为种子萌发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有效抵御大风对表土的侵蚀。这也是保护性耕作的迭代升级。 通过几张图片来了解升级前的保护 ...
筑牢国家“大粮仓” 这里积极探索让黑土地保护有了新答案 一起了解↓
央视网· 2025-04-20 17:08
央视网消息: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辽宁省,日前正式印发2025年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全省今年实施保护性耕作任务面积将 达到1370万亩,这也是辽宁连续第五年大力推进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接下来,跟随总台记者走进田间地头,看看辽宁保护性耕作开展得如何? 黑土地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这两天,记者来到辽宁省玉米主产区之一的沈阳市沈北新区。距离玉米大规模春播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了,眼 前的一大片农田里,还都留着去年秋天收获后剩下的秸秆。农机专家李雪梅和种粮大户杨长春,正跟在一台大型农机后面仔细查看作业效果。 杨长春告诉记者,过去的传统耕作模式需要在播种之前清除干净地里的秸秆,然后才能进行旋耕、起垄等整地作业。而现在却要将秸秆尽 量留存在地里,甚至大面积覆盖在土地上。 杨长春说,农民们心里都有一本账,过去秋天收完玉米,秸秆要么是一把火烧了,要么是打成捆卖了做柴火、喂牲口。 从2020年开始,辽宁持续推进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今年的任务面积总计将达到1370万亩,同时鼓励各地在计划任务面积基础之上增加 实施面积,加大示范推广力度,不断扩大辐射带动面积。 国家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掏这么多的真金白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