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产品
搜索文档
京东失掉自信力了吗?
搜狐财经· 2025-11-01 08:36
京东"双十一"行为争议 - 京东在"双十一"期间被指存在"二选一"行为,要求商家在其他平台直播时不得抽奖、发放优惠券或打出价格优惠标识,违规商家面临数百万元到数千万元的高额处罚 [4] - 京东通过非官方渠道回应,称其行为是"正常比价"和"主动比价",旨在为消费者构筑价格防护墙,否认"二选一"的指控 [5][6] - 根据相关部门解释,限制商家参与其他竞争性平台促销活动属于"二选一"行为,京东的限制措施符合此定义 [7] 京东的战略矛盾与自信力缺失 - 公司战略出现分裂,三月通过"春晓计划"极力吸引中小商家以构建开放生态,但"双十一"期间又试图通过"价格防护墙"建立封闭可控的价格体系,体现出防御性、控制性思维 [10][12] - 战略摇摆被解读为丧失自信力的表现,既想通过严密控制找回安全感,又恐惧封闭带来的僵化 [12][13] - 上半年"外卖大战"的失利是重要诱因,巨额补贴未换来可持续市场份额,严重拖累利润并导致股价大幅下挫,证明向外扩张路径受阻,迫使公司转向防守 [14][15] 核心能力与竞争壁垒变化 - 京东以自建物流体系构建的核心壁垒正在削弱,"次日达"从2010年的革命性优势变为2025年的行业标配,服务溢价能力下降 [19][20] - 公司存在严重的"组织惯性"和"大公司病",尽管较早接入微信生态并尝试直播,但业务模式和创新方式与十年前相比未有本质改变 [21][22] - 对"低价"的理解存在根本性错配,京东视价格为可管理的静态参数,而新电商生态中的低价是动态的、充满叙事性的内容产物 [23][24] "比价"策略的潜在负面影响 - "主动比价"策略将平台与商家的关系从共生共赢退化为零和博弈的存量争夺,侵蚀了京东作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的形象 [25][26][27] - 该策略在平台、品牌和消费者之间植入了不信任的种子,将三方关系扭曲为平台联合消费者向品牌方施压的对抗关系 [28] - 长期看会加速整个市场的商品化,摧毁京东赖以生存的服务溢价和品牌信任,使其陷入追求低价的恶性循环 [28] 根本问题与革新方向 - 公司已从充满活力的"产品型公司"僵化为庞大低效的"流程型公司",丧失了创造全新产品的能力 [31] - 需要一场组织思维革命,从在"价格"维度被动防御,转向在"信任"维度主动进攻和创新 [31] - 建议将"可验证的信任"打造成真正的"产品",例如展示商品可追溯数字档案、提供超越行业标准的质保承诺等,以重塑内核自信 [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