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搜索文档
纪录电影《陪你到清晨》首映,用温暖叙事传递“被看见”的力量
新京报· 2025-10-20 06:45
电影项目概况 - 纪录电影《陪你到清晨》于10月18日在北京举行首映礼,导演、制片人、发行人及影片角色出席,超过800名来自医疗、教育、媒体、企业界人士参与观影[1] - 影片主线为一位少年的心理求救与自救及一位年轻医生的共同治疗历程,暗线为一位父亲的真实成长,展现学校、医院、家庭、社会援助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全景[1] - 影片定于10月24日在全国影院公映[4] 创作背景与历程 - 项目始于2019年10月,导演田艳与北京安定医院院长王刚等人召开首次会议,探讨用影视作品表达精神疾患人群故事[2] - 团队用三年时间深入全国30余所学校、医院、社区及家庭,采访上百位孩子、家长及医生[2] - 2022年取得同题材故事影片备案,2024年7月取得纪录电影备案,同年9月开启为期六个月拍摄,累计拍摄素材超1000小时[2] - 导演田艳分享了耗时六年的“陪伴式创作”历程[2] 影片主题与社会意义 - 导演田艳表示,拍摄中接触的数百个孩子均希望自己的故事被大家知道,她认为同伴的力量和被看见的渴望是完成电影的动力[3] - 影片旨在成为全社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包容的起点,倡导轻松讨论和面对心理问题[3]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专家指出,该片是国内鲜有聚焦此题材的纪录电影,具有开拓性意义,能打破社会对心理问题的“病耻感”误解与偏见[3] 致谢与合作伙伴 - 导演在映后感谢勇敢出镜的闭国锦及其父亲、崇左教育局及高级中学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以及同意无缝跟拍的北京安定医院及院长王刚[4] - 影片由北京灵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贵州灵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怡然谦和文化有限公司、北京自在天成文化有限公司出品,蒸腾影业(北京)有限公司宣传发行[4]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中国经济传媒协会担任影片指导单位[4]
30省份85家医疗机构“组团”共促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新华社· 2025-10-13 15:26
行业政策与行动方案 -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填补服务空白点,充实专业人员队伍,并推动心理健康服务向社区延伸 [1] - 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开通以来已服务近50万人次,各地均已按要求完成心理门诊和睡眠门诊设置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1] 行业联盟与体系建设 - 来自30个省份的85家医疗机构联合成立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科联盟,旨在构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1] - 联盟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牵头,成员包括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儿童医院及妇幼保健院,将在培养人才队伍和提升临床服务能力方面发挥作用 [1] - 联盟平台将汇聚专业力量,助力专科人才培养、科研协作和学术交流,提升精神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家校社医"协同 [1] 行业发展挑战与机遇 - 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1] - 行业专家建议进一步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分级诊疗网络,并探索人工智能在儿童精神心理健康促进中的作用 [2]
超20部电影接力 10月下旬电影市场精彩持续
央广网· 2025-10-12 09:52
电影市场整体态势 - 10月下旬电影市场有超20部国产及进口佳片上映,题材多元类型丰富 [1] - 市场呈现类型多元、竞争激烈的态势,国庆档结束后进入群雄逐鹿的调整期 [2] - 中等体量的特色类型片密集,进口片供给充足,为观众提供丰富观影选择 [2] 国产影片供给特点 - 国产片以剧情正剧和类型片为主,兼顾历史现实关照与商业娱乐需求 [1] -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火种》采用双时空叙事结构,展现革命先驱李大钊的故事 [1] - 乡村题材影片《小山河》通过亲情故事传递温暖人心的治愈力量 [1] 影片类型与题材 - 市场影片包括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纪录片、聚焦女性成长的影片等多类题材 [2] - 除剧情片外,还有纪录片《父辈的天空》等多部备受瞩目的进口片将上映 [2] 市场成功关键因素 - 唯有创新性强、制作精良且口碑突出的优质影片方能在调整期突围 [2] - 行业期待10月下旬的新片为电影市场注入新一轮热度 [2]
兴农评丨警惕“伪心理专家”收割焦虑父母
南方农村报· 2025-06-28 17:06
行业现象 - 短视频平台涌现大量自称"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导师"的主播,以解决抑郁、厌学、叛逆为卖点吸引家长 [6][7] - 这些主播课程售价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销量多达几百上千单 [8] - 网络心理师普遍缺乏专业资质与系统培训,但擅长利用用户心理学贩卖半吊子知识 [11][12] 商业模式 - 主播通过夸张话术、似是而非理论和"成功案例"轻易获取家长信任 [7] - 推出"一招见效""三天改变孩子""30天戒断网瘾"等速成服务精准收割焦虑父母 [12][13] - 部分主播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可能延误心理干预时机 [14][16][17] 行业问题 - 心理健康行业龙蛇混杂,家长缺乏正确认知导致盲听盲信 [19][20] - 当前服务模式无法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真正心理咨询需要系统评估和长期跟踪 [10][15] 解决方案 - 平台需加强资质审核,对心理咨询等关键词设置专业认证门槛 [22] - 应加快完善公共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高专业服务可及性 [25][26] - 需加大科普力度帮助家长提高辨别能力 [23]
多方合力筑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线
辽宁日报· 2025-06-23 09:21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 全省159家医院开设心理门诊 心理援助热线实现全覆盖[1] - 国家卫健委将2025-2027年定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 重点聚焦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1] - 全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巡讲157场 服务群众超3万人次 其中进学校96场覆盖25万师生家长[1] 服务能力提升举措 - 省卫健委推动设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整合"12356"心理援助热线实现全国统一号码覆盖[1] - 12356热线与共青团12355热线协同 为儿童青少年及家长提供心理支持[1] - 锦州市开展心理健康需求调研 制定"一校一策"个性化巡讲方案[2] 区域试点与协作机制 - 大连市选取中小学试点学校 建立"医教结合 预防为主"长效机制[2] - 盘锦市建立"医—家—校"联合机制 覆盖心理健康筛查 信息共享 教育辅导 危机干预四大领域[2]
专家:预防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家长要多陪伴、多倾听
中国新闻网· 2025-05-31 09:41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早期识别 - 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具有逐渐发展演变过程 早期识别可及早干预并恢复正常状态 [1] - 家长老师可通过日常行为观察评估 方法包括自身前后对比及与同龄孩子横向对比 [1] - 异常行为表现包括情绪突变 社交活动减少 学业效率下降等 若持续数周以上需及时干预 [1] 心理行为量表使用注意事项 - 网络心理行为量表仅反映短期状态 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避免错误贴标签 [2] - 抑郁症诊断需专业机构完成 量表筛查结果不可替代临床评估 [2][3] 抑郁情绪与抑郁症的区分 - 抑郁情绪属正常波动 由生活事件引发 不影响社会功能 [3] - 抑郁症状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 睡眠紊乱等 需主动干预调节 [3] - 抑郁症是医学障碍 症状严重且持续两周以上 显著损害学业社交功能 [3] 心理健康预防措施 - 家长需加强陪伴倾听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注重自身情绪管理 [4] - 教师应给予学生鼓励支持 发现情绪问题及时疏导并与家长沟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