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

搜索文档
临近开学孩子出现心理不适应怎么办?医生支招
中国新闻网· 2025-08-23 09:23
第一种方法是教孩子学会接纳和表达情绪。首先父母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可以通过情绪卡片、绘画、角 色扮演或者写心情日记等方式,教孩子学会识别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并学会表达情绪。 第二是做好开学前的准备。至少提前一周,按照学校的作息规律来调整生物钟;每天40分钟左右的户外 活动,可以帮孩子尽快的恢复精力状态;每天完成一个小的学习目标,有助于找回学习状态。 第三点是要教孩子学会学习压力的管理技巧。管理学习压力有3个小的技巧:第一是制定计划。和孩子 一起来制定学习时间表,按重要度对任务进行排序。第二是分解目标。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各个或 者逐个完成,有助于增强信心。第三是劳逸结合。建议采用番茄时钟法,学习25分钟,休息5分钟。 第一,持续时间不同。抑郁情绪持续时间是2周以内;抑郁症持续时间是2周以上。 二是严重程度不同。抑郁情绪程度相对较轻,一般不会对个体的生活、学习和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 响;抑郁症相对较重,它会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产生明显的干扰和损害。 第三,性质不同。抑郁情绪没有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抑郁症达到了疾病的诊断标准。在门诊上,会经 常看到医生作出"抑郁状态"的诊断,抑郁状态一般等同于"抑郁症"。 ...
秋老虎反扑 你的情绪要稳住
北京青年报· 2025-08-18 10:59
季节性情感障碍的成因 - 人体生物节律系统与自然环境变化相互适应 当光照等外界因素改变时 会出现情绪和睡眠调节异常 [1] - 高温高湿度天气阻碍汗液蒸发 使体感温度升高3℃至5℃ 自主神经需加倍工作维持体温平衡 加重身体负担并诱发心悸烦闷 [1] - 高温限制外出活动 阻断正常社交和户外运动 导致压抑情绪无法及时宣泄 可能发展为抑郁状态 [1] 季节性情感障碍的症状特征 - 症状与普通抑郁症类似 包括情绪低落 快感缺乏 无助无望 精力体力下降 烦躁焦虑 [2] - 生物节律紊乱更明显 表现为睡眠觉醒模式异常 如黑白颠倒或嗜睡 [2] - 主观能量不足感突出 白天活动量显著减少 疲乏感明显 [2] - 具有高复发特性 需专业评估治疗以缓解症状并减少复发风险 [2] 情绪调节干预措施 - 光疗是季节性情感障碍的优势疗法 [3] - 可通过抗抑郁药物 认知行为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等多途径干预 [3] - 日常建议增加自然光暴露 规律有氧运动 避免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 保持作息规律 [3]
如何陪孩子走出抑郁的低谷?
经济观察报· 2025-08-18 09:49
去年一年,接待了不少抑郁的孩子及其父母的咨询,不少朋友期待我能够写一些科普文章,帮助孩子罹 患抑郁症的父母。作为临床心理学学者和曾经在医院工作16年的精神科医生,我想结合接纳承诺疗法和 我的咨询经验,为各位家长提供以下一些专业且实用的建议,希望能助力孩子走向康复,让家庭更加幸 福。今天是蛇年元宵节,希望此文作为一份礼物,送给家有抑郁症孩子的父母,祝孩子都能尽快走出抑 郁,快乐健康成长! (原标题:如何陪孩子走出抑郁的低谷?) 一、认识抑郁症:多因素交织的复杂病症 抑郁症并非简单的情绪低落,而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可能使孩子具有易 感性;心理上,长期的压力、创伤经历或不良的认知模式,都可能成为抑郁症的诱发因素;从社会层面 看,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等也会增加患病风险。就像一些孩子,在繁重的学业负担和不良的家庭氛 围下,逐渐陷入抑郁的泥沼。家长要明白,孩子患病不是因为他们"脆弱"或"懒惰",而是多种因素综合 影响的结果,不要因此责备孩子。我常常给家长说,孩子抑郁是一个报警信号,说明我们与孩子的关系 需要改变了! 从生理角度来说,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等会出现失衡,这会直 ...
仅次于癌症的“第二杀手”,在沉默地肆虐
虎嗅APP· 2025-08-11 08:14
抑郁症现状与影响 - 中国约有9500万抑郁症患者,成人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其中抑郁症占比3.4% [4][5] - 全球约10亿人受精神障碍困扰,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占全球自杀人数的77% [5] - 仅36%的国民自评心理健康良好,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公共健康危机 [4][6] 地域差异与影响因素 - 香港抑郁症患病率最高(每10万人3431.7人),天津最低(每10万人2341.3人) [8] - 区域经济状况、医疗服务可及性、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是主要影响因素 [8] - 经济发达地区居民因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更快,精神健康风险更高 [8] 抑郁症诱因分析 - 近九成患者由抑郁情绪压力引发,亲子关系是第二大诱因,占比超过亲密关系和职业发展 [10][11] - 负面情绪积累和“慢性消耗”是主要压力源,家庭环境可能成为抑郁情绪的风暴中心 [11] 心理健康服务缺口 - 中国内地精神科医生仅6.4万人,医患比例达1:1487,资源集中在大城市 [17] - 系统心理治疗资质人才稀缺,注册心理师不足5000人,每百万人口仅20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美国为1000人) [19] - 心理咨询费用高昂,每小时300-2000元,68.89%的受访者将经济成本视为就医阻碍 [21][25][26] 政策与改善措施 - 国家开通“12356”心理援助热线,提供24小时服务 [27] - 教育部要求2025年95%学校配备心理教师,高校按1:4000比例配备专职教师 [27] - 四川省要求常住人口超30万的县设置精神科,30万以下设心理门诊 [27]
赵露思发长文控诉经纪公司!
证券时报· 2025-08-03 08:25
赵露思职业动态 - 演员赵露思于8月2日通过微博@银河酷娱传媒引发话题冲上热搜 [1] - 公司关联显示其担任厦门市因吹四挺影视文化工作室法定代表人 上海同名工作室已注销 [1] - 2024年底确认出演《恋人》项目阮妤一角 完成围读定妆等前期工作后因健康问题暂停拍摄 [1] 合约与商业合作 - 7月8日社交平台主页删除银河酷娱标签引发解约猜测 知情人士称合约持续至2030年 [2] - 工作室近期发布羌族服饰造型内容获得广泛传播 [2] 健康与公众形象 - 2025年1月1日公开抑郁症病情 自曝体重降至36.9公斤 [2] - 1月25日专访中提及通过疾病重新认识自我 感谢家人粉丝支持 [2] - 春节期间分享休养日常 包括制作冰糖葫芦等积极生活内容 [2] 抑郁症相关声明 - 1月29日长文详述治疗过程 回应"营销炒作"质疑 强调需通过推广提升疾病认知 [2][3] - 明确表示营销目的是消除对抑郁症的误解 推动社会正视疾病痛苦 [3] - 提出抑郁症需长期治疗 但通过努力可缩短病程 呼吁患者接受正规医疗干预 [3]
赵露思发长文控诉经纪公司!
证券时报· 2025-08-03 08:00
赵露思职业动态 - 8月2日发布微博@银河酷娱传媒引发热搜[2] - 目前仍与银河酷娱保持合约关系至2030年[8] - 名下拥有厦门市因吹四挺影视文化工作室(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100%持股)[6][7] - 曾控制的上海赵露思影视文化工作室已注销(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6][7] 影视作品与健康状态 - 代表作品包括《凤囚凰》《传闻中的陈芊芊》《星汉灿烂》等[5] - 2025年1月自曝患抑郁症时体重降至36.9公斤[8] - 公开分享治疗过程并回应"营销质疑",强调抑郁症需要正向传播[10][11] - 2025年春节期间持续在成都休养,通过社交媒体展示康复生活[9] 近期项目动态 - 确认出演《恋人》项目阮妤角色并完成前期准备工作[5] - 工作室发布羌族服饰造型引发网络关注[8] - 拍摄期间因身体不适入院治疗,目前处于医嘱休养阶段[5]
赵露思发长文:不用你们封杀我,我不干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8-02 23:08
赵露思与银河酷娱合约争议 - 赵露思于8月2日晚发长文控诉银河酷娱 相关话题冲上热搜[1] - 赵露思代表作包括《凤囚凰》《传闻中的陈芊芊》《星汉灿烂》等[1] - 7月8日网友发现赵露思社交平台主页已无银河酷娱MCN标签 但知情人士称合约持续至2030年[2] 赵露思抑郁症相关事件 - 1月1日赵露思发文自曝患抑郁症 体重降至36 9公斤[3] - 1月25日赵露思专访中分享患病经历 称重新认识自我并感谢家人粉丝支持[3] - 春节期间赵露思在成都休养 通过微博分享生活日常[3] - 1月29日赵露思发长文详述抑郁症治疗过程 相关话题登顶热搜[3] 赵露思回应营销质疑 - 赵露思承认使用营销手段推广抑郁症议题 旨在消除公众误解[4] - 强调抑郁症需要正向营销以提升社会重视度 患者需接受正规治疗[4] - 表示营销内容将直观展示疾病严重性 纠正"无病呻吟"的偏见认知[4]
一名“优等生”的自救:为什么优绩主义让人抑郁
虎嗅· 2025-07-24 19:46
优等生心理压力问题 - 高三女生因学业压力过大产生自杀倾向 父母对考试成绩的过度关注是主要压力源[1][2] - 北京大学专家指出优等生更容易患抑郁症 完美主义和强迫行为导致情绪消耗[3] - 案例主人公瑞莎就读于顶尖学校 30多位同学考入牛津剑桥 但高二确诊双相情感障碍[3][4][5] 家庭教育影响 - 父母要求小学成绩必须95分以上 94分就会受到责备[9] - 父母期望子女学历超越北大硕士父亲 造成长期心理负担[11] - 补习班和熬夜学习形成恶性循环 初三开始出现严重抑郁症状[12] 精神疾病治疗困境 - 住院期间需伪装积极状态才能获准外出 实际无法获得有效休息[14] - 休学后产生被社会抛弃感 门卫询问加重心理压力[17][18] - 社会普遍存在"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歧视心态 患者病耻感严重[28][29] 心理学自救路径 - 选择心理学专业后情绪稳定性提升 自伤行为减少80%[21] - 制作动漫形式心理自救指南 B站视频帮助青少年群体[22] - 通过科普改变家长认知 父亲采取"三不"原则(不关注/不期待/不放弃)[41]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 学生党缺乏自主就医能力 同时承受学校和家庭双重压力[22] - 高考复读生将做题失误等同于自我否定 产生持续崩溃[24] - 小县城患者面临医疗资源匮乏 需讨论替代性治疗方案[33] 社会认知改善 - 精神科教师指出精神疾病发病率高达33%(左右各一人患病则自己可能患病)[30] - 歧视源于接触不足 形成"隐藏-更少接触-更多歧视"的循环[31] - 特权群体容易忽视自身优势 需主动帮助资源匮乏者[34]
“躁郁症”,是“天才病”吗?
虎嗅· 2025-06-23 17:53
躁郁症概述 - 躁郁症是一种既有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心境障碍,情绪波动剧烈[18][19] - 2019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躁郁症患病率为0.5%,约700万患者[21] - 深圳地区患病率高达1.5%,与城市人口结构年轻化相关[23][24] 临床表现特征 - 15-19岁为发病高峰期,25-29岁为致残高峰期[23] - 情绪波动呈现周期性变化,包括抑郁期和躁狂期交替出现[6][7][8][9] - 轻躁狂期表现为精力旺盛、自信过度、睡眠需求减少[63] - 抑郁期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杀倾向[3][61] 诊断挑战 - 首次就诊误诊率超过90%[27] - 轻躁狂症状难以识别,患者常自我感觉良好[31] - 约25-33%患者首次发作仅表现为抑郁症状[34][35] - 症状表现复杂多样,部分不符合典型诊断标准[36][37][38] 治疗现状 - 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可逆转大脑病理改变[80][81] - 治疗5年后18%患者完全康复,50%部分康复,25%反复发作[75] - 抗抑郁药对双相抑郁效果有限,可能加重症状[69][71][72] - 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半年内擅自停药率超50%[27] 社会影响 - 未治疗患者就业率低于20%,收入显著下降[53][54] - 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30倍[58] - 高智商人群患病风险更高,成绩优异者风险增加4倍[45] - 军人群体中高智商者患病风险达普通人群12倍[47] 预后与管理 - 需要长期规范治疗,疗程因人而异[83][87] - 保持稳定工作和良好人际关系有助于康复[91] - 避免追求躁狂状态,维持情绪稳定是关键[93] - 早期规范治疗可改善预后,防止功能衰退[76][84]
专家:预防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家长要多陪伴、多倾听
中国新闻网· 2025-05-31 09:41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早期识别 - 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具有逐渐发展演变过程 早期识别可及早干预并恢复正常状态 [1] - 家长老师可通过日常行为观察评估 方法包括自身前后对比及与同龄孩子横向对比 [1] - 异常行为表现包括情绪突变 社交活动减少 学业效率下降等 若持续数周以上需及时干预 [1] 心理行为量表使用注意事项 - 网络心理行为量表仅反映短期状态 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避免错误贴标签 [2] - 抑郁症诊断需专业机构完成 量表筛查结果不可替代临床评估 [2][3] 抑郁情绪与抑郁症的区分 - 抑郁情绪属正常波动 由生活事件引发 不影响社会功能 [3] - 抑郁症状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 睡眠紊乱等 需主动干预调节 [3] - 抑郁症是医学障碍 症状严重且持续两周以上 显著损害学业社交功能 [3] 心理健康预防措施 - 家长需加强陪伴倾听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注重自身情绪管理 [4] - 教师应给予学生鼓励支持 发现情绪问题及时疏导并与家长沟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