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民出海
icon
搜索文档
笔记_以日为鉴
2025-11-05 10:30
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涉及的行业包括房地产、银行业、证券业、水泥产业、汽车工业、家电产业、机械产业、电子芯片产业、旅游业、出租车行业、教培行业等[2][7][16][25][51][56][61][90] * 涉及的公司包括住专公司(住宅专业金融公司)、兵库银行、山一证券、野村证券等[21][24][25][59] 核心观点和论据 * 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政府以保就业为核心目标,采取了避免企业破产、鼓励兼并重组、推广临时工制度等政策,短期内将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例如在最艰难的2001-2003年,失业率也仅达到5.4%[3][4][10][11] * 保就业政策的长期代价巨大,导致大量僵尸企业存在(最高峰时占企业总数的20%,至今仍占约六分之一),阻碍了经济新陈代谢和产业升级,使日本错失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乃至AI等科技发展浪潮[12][14][16] * 政策选择导致代际牺牲,70后大学毕业生成为“被牺牲的一代”,其就业率长期低于60%,平均收入至今仍是日本最低的群体,大量年轻人成为“啃老族”,10年间数量从8万激增到40万,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对立和低欲望文化[17][26][35][44][55] * 为缓解就业压力,日本政府采取了研究生扩招和“乡村振兴”计划分流人口,但效果短暂,仅将问题延后,未能根本解决,最终随着基建项目结束和地方政府债务高企(1999年各地债务总额达到180万亿日元,是1989年的三倍),人口回流城市,引发了超级就业冰河期[33][45][48][52][53][55] * 就业市场恶化导致学历严重贬值,供需关系逆转(90年代后大学生数量比80年代多出40%,但需求大幅降低),校招市场崩溃,劳务派遣制度全面放开,2003年30岁以下年轻人劳务派遣比例高达40%,教育投资回报率崩溃(国立大学毕业生总花费5000万日元,而派遣员工一生工资仅1.3亿日元)[73][74][75][82][83][85] 其他重要内容 * 日本企业间盛行的交叉持股和终身雇佣制度,在经济下行期形成了“一损俱损”的系统性风险,加大了政策调整的难度[8][9][31] * 政府在危机应对上存在滞后性,例如在泡沫破裂两年后才第一次降息,错过了最佳应对时机,且对危机持续时间判断失误(1991年末政府白皮书仍认为有5-10年增长潜力),导致政策被动[24][32][90] * 金融体系最终被拖累,1998年爆发银行危机,153家银行倒闭,未倒闭银行累计亏损高达11万亿日元,政府被迫超发40万亿日元债务救助企业[15][25][43] * 社会心态发生显著转变,从泡沫经济时期的乐观进取(如1989年大学生面临4个招聘岗位)转变为低欲望和躺平文化,反映在影视作品(如《悠长假期》收视率30%)和青年自杀率激增(1997年起,到2003年翻了近三倍)上[19][39][5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