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球环境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会见瑞典北极光基金会主席博·艾克曼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8-09 12:20
中瑞生态环境领域合作 -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会见瑞典北极光基金会主席博·艾克曼,探讨加强中瑞生态环境领域对话合作 [1] - 崔爱民介绍中国正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双碳目标,并希望基金会推动中瑞可持续领域交流互鉴 [3] - 艾克曼认可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愿深化中瑞可持续发展理论创新及绿色低碳务实合作 [4] 中国绿色发展进展 - 中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正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3] -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3] 合作机制与平台 - 瑞典北极光基金会拟通过论坛等交流活动促进中瑞可持续发展合作 [4] - 双方计划加强绿色科技与文明交流,提升绿色低碳合作水平 [3][4]
中国环保力量出海要注意什么?
中国环境报· 2025-07-11 09:43
中泰"曼谷清洁空气"项目合作 - 中泰两国签署"曼谷清洁空气"项目合作意向书 中国将为曼谷提供从污染源解析到综合治理的全套技术方案 标志着中国污染防治攻坚成果向国际输出 [1] - 项目合作将推动更多中国环保企业"走出去" 未来需重点关注当地国情民意、法律法规适应性等关键环节 [1] 环保企业国际化发展要点 - 需深入了解项目所在国的环境治理理念与主张 避免成为各方矛盾聚焦点 尤其要掌握当地环保NGO的介入情况 [1] - 必须严格遵守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出海项目方需提前做好合规准备 [1] - 技术层面需根据项目方需求灵活调整 运行层面建议与当地中资企业合作 实现资源协同 [2] 环保产业国际化战略 - 出海核心目标是推动中国技术、装备、标准国际化 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需平衡短期目标与长远规划 [2] - 需建立风险意识和系统思维 协调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避免短视行为 [2] - 技术移植需适应新业态 企业应具备快速应变能力 包括技术调整和商业模式创新 [2]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
人民日报· 2025-07-06 06:11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概况 - 论坛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设置4个板块20个主题论坛,包含开幕式、绿色招商、环保新技术发布等活动 [1] - 作为中国唯一国家级生态文明主题国际论坛,已举办12届,成为全球生态文明交流合作桥梁和展示中国生态建设成果的窗口 [1] 本届论坛四大创新突破 - 国际化突破:11个主题论坛有国际组织参与(占比55%),其中4个由国际组织独立主办,系2018年以来首次深度国际合作 [2] - 绿色化突破:通过碳核算和购买碳汇首次实现碳中和,推行"绿色交通/会务/食宿"理念 [2] - 市场化突破:采用品牌合作等市场化方式拓宽资金渠道,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2] - 成果化突破:编制生态文明旗舰报告,持续开展绿色产业招商促进合作 [2] 贵州省绿色发展实践 - 绿色经济占比达48%,数字经济增速连续9年全国领先,构建生态利用型等四类绿色产业体系 [3] - 实施"富矿精开""电动贵州"战略,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和减污降碳协同试点 [3] - 磷石膏综合利用率全国领先,2项地下水治理工程获生态环境部优秀案例 [4] - 建立"八体系一平台"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多部门联合开展常态化管理 [4] 生态保护与制度创新 - 拥有4处世界自然遗产(全国第一),创建13个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和8个"两山"实践基地 [4] - 出台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条例,配套100余部地方性法规,生态补偿等试点走在全国前列 [5] - 武陵山区生态修复经验全球推广,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全国领先,贵阳/赤水入选联合国"自然城市" [4] 未来发展方向 - 持续将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守好发展与生态双底线,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6]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伟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
人民日报· 2025-06-26 06:21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 -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 - 该论断基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互动中发展,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3] - 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智慧,如《易经》《老子》《孟子》等典籍中的生态观念[4] - 源自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地方工作实践,包括正定县污染防治、厦门筼筜湖治理、福建"山水田"发展思路等[5][6]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要求 - 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动经济、社会、人口和自然协调发展[8] -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三者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9] - 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塑造发展新动能[10] 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 污染防治成效显著: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29.3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59%[11] - 绿色低碳转型加速:非化石能源跨越式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全球第一,2013-2023年以年均3.3%能源消费增速支撑6.1%经济增长[12] - 生态系统质量提升:生态质量指数59.95,全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30%,森林覆盖率超25%[13] - 碳达峰碳中和进展:建成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2013-2022年碳排放强度下降34.4%[14] 全球生态治理 - 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巴黎协定》,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16] - 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落实[17] - 深化荒漠化防治、海洋污染治理、核安全等领域国际合作[18] - 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深化绿色基建、能源、交通等领域合作[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