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文明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上海证券报· 2025-08-01 02:08
◎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 8月1日出版的第15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23年7月 17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文章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 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 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 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 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文章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处于压 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新征程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一是高质量发展 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高水平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 动能、新优势,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二是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要坚持系统观念,抓住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同时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证监会发布· 2025-07-31 16:21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 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7.9% 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9] - 全国细颗粒物(PM2.5)历史性达到29微克每立方米 重点城市平均浓度累计下降57% [9] - 累计完成防沙治沙2.78亿亩 种草改良6亿亩 实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 [9] - 自然保护地和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分别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和30%以上 [9] -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02% 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9] - 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 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超过35% [9] - 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增长到25.9%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 [9] 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关系 -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 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12] -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 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 [13] - 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 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持续增强发展潜力和后劲 [13] 重点攻坚与协同治理关系 - 坚持重点攻坚 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 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提升 [13] - 强化目标协同 多污染物控制协同 部门协同 区域协同 政策协同 [13] - 统筹产业结构调整 污染治理 生态保护 应对气候变化 协同推进降碳 减污 扩绿 增长 [14] 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关系 - 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方针 给大自然休养生息足够时间和空间 [15] - 对于严重透支的生态系统 严格推行禁牧休牧 禁伐限伐 禁渔休渔 休耕轮作 [18] - 对于生态退化突出问题 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 辅以必要的人工修复 [18] - 对于生态系统受损严重区域 主动采取科学的人工修复措施 加快生态系统恢复进程 [18] 外部约束与内生动力关系 -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 [20] - 建立健全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20] - 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 用好绿色财税金融政策 [20] 双碳承诺与自主行动关系 - 碳达峰碳中和是重大战略决策 承诺的目标确定不移 但路径和方式由自主决定 [20] - 坚持稳中求进 逐步实现 立足国情 坚持先立后破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21] -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推动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21] 美丽中国建设重点任务 -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 [23] - 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9] - 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 [30] - 打造绿色发展高地 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30] - 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让绿色出行 节水节电 垃圾分类等成为习惯 [31] - 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 稳定性 持续性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32]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34] -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35] - 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 切实维护生态安全 [36] - 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 强化法治保障 [37] - 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 强化财政 税收 金融 价格政策支持 [38] - 加强科技支撑 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 [39] 党的领导与保障措施 - 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 [41] - 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组织开展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 [42] - 继续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 [43]
健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生态环境部解读新规
新华财经· 2025-07-31 07:47
政策背景与意义 - 责任制规定是我国生态环境领域重要党内法规 旨在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1] - 制度设计目标为构建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 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问题[1][3] - 文件定位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 通过压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责任提升治理效能[1] 制度设计核心原则 - 突出"三个坚持":政治引领强化党的领导 问题导向紧盯责任落实 务实管用衔接现有法规[2] - 明确"三类主体"责任:党政主要负责人负总责 分管领导抓行业环保 部门领导担直接责任[2] - 细化"三个明确":岗位职责清单化 党政同责协同化 追责条款量化(含5条具体情形)[3] 执行机制与实施路径 - 建立奖惩分明的追责体系 明确从轻/从重处理情形 重点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3] - 将通过干部培训课程体系植入制度要求 制定配套落实举措转化为工作抓手[3] - 强调制度协同创新 要求地方结合实际统筹推进 确保政策落地见效[3]
我国出台文件 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保责任制
央视网· 2025-07-31 01:19
《规定》明确了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生态环境部门和承担重要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部门 负责人职责。规定党政同责,要求管发展必须抓环保、管生产必须抓环保、管行业必须抓环保,坚决摒 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做 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规定》强调,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领导班子 其他成员对分管行业或者领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负领导责任。 央视网消息:《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近日 印发。其中规定,要健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权责一致、奖惩分明,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 展。 党委组织部门在考察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时,应当按照规定把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作为考察评价的重要 内容。对决策部署不力,落实责任不到位,致使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环境状况恶化,发生严重生态 环境损害等行为,应当依规依纪依法追究责任;涉嫌职务违法、职务犯罪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 ...
中办国办印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
人民日报· 2025-07-30 06:02
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 任制规定(试行)》,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 《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全文如下。 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 民、生态为民; (五)坚持激励和约束并重,健全精准科学的追责机制,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 (2025年7月18日中共中央批准 2025年7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健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根据有关党内 法规和法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生态环境部门和承担重要生态环境保护 职责的部门负责人(以下统称地方党政领导干部)。 乡镇(街道)、各类开发区领导班子成员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实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
深刻把握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内涵意蕴——深入学习贯彻《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
经济日报· 2025-07-29 08:08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发展 -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的重大制度创新 经过十年发展已形成成熟规范体系 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标志性成果 [1] -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以党内法规形式固化督察理论和实践经验 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1] 督察制度的政治属性 - 督察制度压实各级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 推动从"部门负责"向"党政同责 一岗双责"转变 [2] - 《条例》强化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能力 通过责任制提升党中央决策部署执行力 [2] 民生导向与群众参与 - 督察聚焦大气污染 水污染 噪声扰民等民生问题 十年来累计受理群众信访举报34万多件 [3] - 《条例》将群众反映的突出环境问题纳入督察内容 保障公众知情权 参与权和监督权 [3] 系统化治理与区域协调 - 督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 [4] - 《条例》明确聚焦京津冀 长江经济带等区域重大战略 建立流域省域联防联治机制 [4] 法治化建设与制度权威 - 督察制度贯穿"依法施治"理念 十年来从试行方案发展为《条例》三级制度体系 [5][6] - 《条例》将党内法规和政策落实情况纳入督察重点 推动督察在法治轨道运行 [6] 制度创新与技术应用 - 督察实行中央与省级两级机制 运用专项督察 警示片等手段增强震慑力 [7] - 采用大数据 遥感监测等数字技术提升问题发现效率 优化督察工作质效 [7]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民日报· 2025-07-29 06:30
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与发展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首次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正式提出,系统回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 - 思想形成经历长期实践积累,从地方工作期间提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理念,到浙江时期确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3] - 党的十八大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将"美丽中国"列为现代化强国目标,党的二十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4][5][6]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果 - 2013-2023年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数十项改革方案,建立最严格生态保护制度体系[4][15] - 实现四大历史性转变:从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全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18] -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速度创历史纪录,绿色发展方式加快形成[4][18] 生态文明核心理念 - "两山理论"成为核心发展观,阐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3][13] - 提出"生命共同体"系统思想,要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4][14] - 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整体布局,明确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13][20] 生态文明建设方法论 - 处理五大关系: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与协同治理、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外部约束与内生动力、"双碳"承诺与自主行动[19][20] - 运用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构建全社会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15][16][21] - 坚持全球视野,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改革[16][21] 生态文明战略部署 - 美丽中国建设聚焦六大任务:污染防治攻坚战、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保护修复、"双碳"目标落实、生态安全底线、保障体系建设[21] - 通过《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6][21] - 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绿色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6][13]
生态环境部:命名“两山”基地满六年,复核实行“末位淘汰”
南方都市报· 2025-07-28 18:37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 生态环境部自2017年以来共命名57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4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1] - 示范区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普遍在省内名列前茅 近半数"两山"基地生态状况达到"优"级 [1] - 创建地区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在各省处于领先水平 率先推动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1] 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 凝练形成"护绿换金""聚绿成金""借绿生金"三种转化路径 以及生态补偿 生态农业等七种转化模式 [2] - 海南保亭创新补偿模式使水质达标率提升25% 福建武夷山"两级流转"机制带动旅游收入年增18% [2] - 通过"积分银行"等制度创新有效调动群众参与环境治理积极性 [2] 示范创建机制优化 - 市级指标侧重综合建设成效和前瞻性 县级指标侧重任务落实和农村环境整治 [2] - 取消规划编制准入要求 由"规划引领"改为"指标导向"简化程序 [2] - 遴选周期从一年调整为三年 实施"末位淘汰"动态监管 对命名满六年地区开展复核评估 [3]
山西忻州河长制从“有名有实”到“有能有效”
中国发展网· 2025-07-28 16:31
"2024年3月15日,巡查发现河道有疑似非法采砂痕迹,随即联动水利、公安、生态环境部门联合核查; 4月20日,整改完成,河床复绿……"这样的"河长日志",忻州市2734名河长(市级9名、县级130名、乡 级420名、村级2175名)每人都有一本,如同"生态管家",覆盖每一段河道。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郭建军报道 盛夏的汾河川湿地公园,绿草随风摇曳,白鹭掠过水面留下阵阵涟漪, 蝉鸣与流水声交织成曲。居民王凤香女士牵着孙子的手走过亲水步道,指着粼粼波光说:"从前这河面 上总漂着垃圾,现在你看,连水草都清清爽爽,水清得能照见人影,周末来散步的人越来越多。" 这条孕育三晋文明的母亲河的崭新变化,这份触手可及的生态幸福感,正是忻州市以河长制为"总钥 匙"打开生态治理之门的生动注脚。从2016年年底启动河长制,到2017年全面建立工作体系,几年间, 忻州市积极推动制度创新、科技赋能、全民参与,不仅实现了河长制从"有名有实"到"有能有效"、 从"管得住"到"管得好"的跨越,更以幸福河湖建设为抓手,书写了生态文明建设水治理的"忻州样本"。 织密责任网络:从"双总河长"到"千名巡查员"的立体守护 2019年,忻州市率先在市级实 ...
守护生态底色 让“甜蜜事业”扎根绿色沃土
央视网· 2025-07-28 11:47
行业概况 - 中国是世界第一养蜂大国,蜂产业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1] -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连续30余年位居全省养蜂规模、产量与产值第一,被誉为"中国蜜蜂之乡"[1] - 沁水县拥有荆条蜜、刺槐蜜两大"中国四大名蜜",在国际市场具有品牌影响力[1] 商业模式 - 采用林下养蜂模式,利用森林生态环境进行蜂养殖,不占用耕地资源[2] - 当地蜜源植物丰富,荆条、刺槐、狼牙刺三大蜜源以面积广、产量稳、质量好著称[2] - 通过蜜蜂授粉促进林木繁茂,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2] 政策支持 - 沁水县自2011年起持续推动蜂业与生态协同发展,涵盖标准化建设、良种引进、技术培训等[2] - 2018年被列为山西省唯一"省级蜂蜜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试点[2] - 2019年"沁水蜂蜜"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山西省蜂产品唯一认证[2] 技术创新 - 引进全国首台法国成熟蜂蜜分离生产线(2018年)[3] - 与吉林蜜蜂科学研究所建立长期育种合作关系[3] - 2022年建成山西省首个数字化智能蜂场,应用物联网蜂箱和管理平台[3] - 通过乡村e镇建设实现产品溯源、品牌培育等全链条数字化服务[3] 产业转型 - 从"一煤独大"转向生态立县,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道路[3] - 200余万亩蜜源资源支撑产业持续发展[3] - 形成"政府扶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联动模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