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保护与修复
icon
搜索文档
全国首个“云上珊瑚园”上线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3 17:36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实验室与厦门市同安区人民法院和同安区人民检察院共建的"云上珊瑚园"正式上线。 "云上珊瑚园"直播画面。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洋中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其核心框架生物是珊瑚虫纲石珊瑚目的造礁珊瑚。目前,石珊瑚目的所有物种均属国家二级保护 野生动物。 "云上珊瑚园"的建设旨在通过数字化和沉浸式的方式,融合开展珊瑚礁生态保护的科普、普法宣传教育。目前,第一阶段建设完成的"云上珊瑚园"以直 播形式介绍海洋三所珊瑚保育馆,在展示美丽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同时,宣传珊瑚礁保育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 下一阶段,海洋三所将通过室内人工苗圃与野外修复基地联动,整合水上与水下多维度监测探头,构建全景式、沉浸式、交互式的可视化体系,全面展 示珊瑚保护与修复成果。通过构建全社会参与的"透明实验室"和"云端生态教室",使公众能够直观感受珊瑚从培育到回归自然的全过程,深化对珊瑚礁修复 科学性、系统性与艰巨性的认知。 ...
以高水平生态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两山”转化的四川探索
四川日报· 2025-08-15 08:31
越西县南箐镇小相岭村的相岭雪民宿,与周围优美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唐渝川 摄(C视觉) 污染治理 ●今年1—6月,全省345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9.4%。其中,203个国考断面优良率为99%,142个省 考断面优良率为100%,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以上 生态保护 ●全省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4.80万平方公里。现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50个,其中国家公园1个、自然 保护区84个、自然公园165个 生态文明 ●截至7月,全省累计创建3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 位居全国第三 今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今年亦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作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重要一环,四川始终践行"两山"理念,把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以高 水平生态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四川如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近日,记者进行了了 解。 1 筑牢屏障 从长江支流到黄河源头,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 8月10日,广元市白龙湖景区,不少游客在此避暑游玩。眼前的景区,水域广阔、环境优美,很难想象,这里 曾面临严峻的生态挑战。 "前些年, ...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
人民日报· 2025-07-06 06:11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概况 - 论坛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设置4个板块20个主题论坛,包含开幕式、绿色招商、环保新技术发布等活动 [1] - 作为中国唯一国家级生态文明主题国际论坛,已举办12届,成为全球生态文明交流合作桥梁和展示中国生态建设成果的窗口 [1] 本届论坛四大创新突破 - 国际化突破:11个主题论坛有国际组织参与(占比55%),其中4个由国际组织独立主办,系2018年以来首次深度国际合作 [2] - 绿色化突破:通过碳核算和购买碳汇首次实现碳中和,推行"绿色交通/会务/食宿"理念 [2] - 市场化突破:采用品牌合作等市场化方式拓宽资金渠道,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2] - 成果化突破:编制生态文明旗舰报告,持续开展绿色产业招商促进合作 [2] 贵州省绿色发展实践 - 绿色经济占比达48%,数字经济增速连续9年全国领先,构建生态利用型等四类绿色产业体系 [3] - 实施"富矿精开""电动贵州"战略,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和减污降碳协同试点 [3] - 磷石膏综合利用率全国领先,2项地下水治理工程获生态环境部优秀案例 [4] - 建立"八体系一平台"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多部门联合开展常态化管理 [4] 生态保护与制度创新 - 拥有4处世界自然遗产(全国第一),创建13个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和8个"两山"实践基地 [4] - 出台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条例,配套100余部地方性法规,生态补偿等试点走在全国前列 [5] - 武陵山区生态修复经验全球推广,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全国领先,贵阳/赤水入选联合国"自然城市" [4] 未来发展方向 - 持续将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守好发展与生态双底线,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6]
全省记录分布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共1052种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5-22 16:12
生态系统保护成效 -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野生高等植物3892种,脊椎动物649种,是广东最大的生物物种基因库[2] - 全省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1361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包括国际重要湿地6处和国家湿地公园27处[3] - 森林覆盖率53.39%位居全国前列,近95%红树林纳入生态保护红线[3] - 正在创建南岭国家公园,以14个自然保护地为基础构建保护地体系[2] 物种多样性数据 - 全省记录陆生脊椎野生动物1052种,野生高等植物6658种[1][7] - 2022-2024年发表新物种333种,平均每三天发现一个新物种[1] - 鸟类总数达584种,2025年越冬水鸟约12.9万只同比增长超15%[6] - 深圳新增鸟类记录12种,包括蓝喉蜂虎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6] 珍稀物种保护措施 - 布设穿山甲监测红外相机690台,在11个地市获得2万多份活动影像[7] - 发现海南重楼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实现猪血木等极小种群植物野外回归[7] - 建立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为核心的植物迁地保护体系[7] - 广东拥有全国7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区中的6个[6] 政策法规建设 - 出台《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等系列法规建立特色保护制度体系[3] - 制定《广东省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方案(2023-2035年)》等政策性文件[3] - 加强修订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保护重点野生动植物[7] 重点项目规划 - 推进"两园两中心"建设(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华南国家植物园等)[8] - 南岭和丹霞山列入国家公园候选区,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进展顺利[3] - 国际红树林中心落地深圳完善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体系[3][8]
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大美长沙
长沙晚报· 2025-04-23 10:30
长沙山水林田洲垸等自然资源要素丰富,总体呈现"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资源格局,其中山水林田总 面积占市域总面积70%以上。绿色是大自然馈予长沙最优的资源禀赋,丰富的生态资源为提升城区品质 提供了有力支撑,让市民的生活更显惬意。 为保护生态底色,《规划》首先从构筑长沙立体生物多样性网络着手,提出保护绿心、湘江、自然保护 地及重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重点推进东部和西部山地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一江六河水系生态廊道以 及关联生态斑块的保护。其次,加强对生态资源要素的保护利用,严格保护公益林和天然林,加强生态 廊道控制和山体保护、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源头水保护区建设,重点保护湘江、沩水、浏阳河、捞刀河等 流域内的23个江心洲岛,保护湿地资源,提升垸子湿地生态功能。 系统开展生态修复,优化健全生态系统 近年来,长沙持续推进 "森林长沙"建设、生态屏障与水源地保护、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等生态工程, 市域生态系统品质稳步提升。《规划》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依据生态系统受损 程度和恢复能力,划定绿心、湘江北部、沩水中上游、捞刀河中上游、大围山、煤炭坝-大成桥、永 和、文家市-澄潭江、中部城区等9处重点修复区,布局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