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公共卫生史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新书研讨会丨守护健康:多视角下的公共卫生史写作
新浪财经· 2025-11-05 16:40
书籍核心内容 - 著作聚焦于1866至1920年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纽约市对城市健康危机的应对,系统分析了公共卫生制度的构建[1][3] - 全书近30万字,通过制度构建的视角,揭示了纽约市在迅猛城市化进程中对公共卫生领域的影响及因应[1] - 核心观点为健康权并非孤立的个人权利,而是社会文明的集体承诺,公共卫生发展是一场全面的博弈[3][5][21] 学术贡献与视角创新 - 实现了研究视角的重大转变,将传统医学技术史研究转向治理史体系,将公共卫生制度演变视为政治妥协与利益纠葛的产物[4] - 研究打破了两种刻板印象:城市治理真空论与政府全能论,证明地方层面可兴起影响国家治理的公共卫生经验[6] - 为城市史学开拓了医疗社会史的研究视角,同时为医疗社会史领域注入了城市视角,是中国的美国城市史研究领域首部公共卫生史专著[4][8] 制度构建的具体内涵 - 开创了政府主导的公共卫生治理范式,通过《大都市卫生法案》的推进,颠覆小政府传统,确立了政府保障公共健康的现代责任[3][4][12] - 塑造了健康责任的社会共担机制,将卫生个人习惯上升为市民身份的社会契约,这是现代公共卫生个人义务论的源头[3] - 确立了跨越阶层的公共卫生共同体理念,疫病使中产阶级意识到卫生利益相互依存,催生了公共卫生集体行动[3] 历史意义与影响 - 纽约市从1866年《大都市卫生法》颁布开始,从瘟疫肆虐的"死亡之城"转变为现代公共卫生先驱的关键时期[12] - 公共卫生逐渐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政府有义务保障这一权利,这一观念转变标志着现代福利国家的萌芽[12] - 书中描述的街道卫生、疫苗接种制度、垃圾分类、牛奶灭菌等公共卫生工作,均源于该历史时期,清晰连接历史与现实[15]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 采用了类似于"冲击—反应"模式的分析方法,路径围绕"危机出现—解决危机"展开,清晰呈现制度发展脉络[7] - 通过选取公共卫生制度这一具体方面,为从整体上理解包罗万象的进步主义运动时代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7] - 研究强调了深入的个案研究价值,聚焦纽约这一特殊城市,避免了既有研究过于宽泛、不够深入的问题[5] 学者建议与未来方向 - 建议可加入更多统计数字、图表或比较分析来支撑观点,并补充近代美国公共卫生制度的大事纪年表[10] - 可进一步探讨公共卫生在郊区化发展时代的作用,并开展与其他城市或国家的比较研究,形成更系统成果[13] - 结语部分相对简略,可与正文衔接更紧密,甚至扩展成独立章节以更充分地阐述制度构建的历史意义[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