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资源配置方式
搜索文档
“十五五”提振消费调结构新机遇
搜狐财经· 2025-11-14 18:37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经济呈现“供强需弱”的结构性特征,供给侧产业技术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但需求侧特别是最终消费偏弱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4][5][6] - 解决消费短板问题需从深层体制性根源入手,而非仅进行短期政策应对,建议通过“十五五”规划进行系统性改革,目标是将消费率提升5-10个百分点 [4][12][14] - 公共部门资源配置向生产端供给侧倾斜的传统模式是导致消费偏弱的重要结构性原因,需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以提振居民消费 [8][9][14] 近年经济增长的“供强需弱”特征 - 总需求不足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经济在供大于求的格局下运行,导致经济景气度持续偏低 [6][17][18] - 内需偏弱是总需求不足的主因,“十四五”前四年外需对GDP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13.17%,远超“十三五”时期的5.24% [6][20][22] - 消费偏弱问题比投资偏弱更为突出且成因更复杂,中国消费率较G20其他成员国均值低近20个百分点,而资本形成占全球比例近30%,远超GDP占比 [24] - 居民消费偏弱是总消费不足的主要矛盾,2023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与G20其他国家均值相差约18个百分点,政府消费率仅差0.8个百分点 [33] - 服务消费不足是居民消费的主要矛盾,中国服务消费占比与发达国家存在12-20个百分点的差异,其偏低程度显著高于商品消费 [37] 消费偏弱的成因分析 - 消费偏弱受到短期因素影响,如疫情延滞效应和楼市深度调整对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 [7] - 某些行业的特殊准入和管制政策限制了消费选择空间与有效供给 [7] - 国民收入分配差距偏大、公共财政社保支出规模有待提升以及户口体制的城乡分割作用,均对居民消费增长产生制约 [7] - 公共部门掌控资源规模约占GDP的45%,其配置大部分用于支持生产力发展与供给侧提升,用于民生消费的部分相对有限 [8] “十五五”规划的政策建议 - 调整优化公共资源向生产端倾斜的传统配置方式,释放部分资源用于增加居民收入和提振最终消费 [14] - 推进地方政府发展方式向兼顾民生和居民消费转变,并突破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可及性 [14] - 取得户口和农地制度改革的新突破,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条件,并加快现代公共财税体制改革 [14] - 通过上述改革调整结构不平衡,可化解宏观低景气度与结构性失业,并有助于修复贸易不平衡与缓和外部经贸矛盾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