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
搜索文档
 拓展“公园+”城市更宜居
 经济日报· 2025-09-24 06:13
 行业发展趋势 - 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生活水平提高推动人们对“松弛感、自然感”的向往和“微度假”需求日益强烈,渴望更丰富多元、更具体验感的消费场景 [1] - 城市公园承担改善生态、美化环境、提供休闲游憩空间等多重功能,其建设和运营已成为衡量城市生态宜居程度和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尺 [1] - 2024年出台的《城市公园管理办法》对公园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作出具体规定,引导公园规范开展配套服务项目经营活动,各地因地制宜推出指导政策加速新玩法落地 [1]   商业模式创新 - 行业通过拆除围栏、挖掘闲置边角地及桥下空间等方式,推进“公园+体育”、“公园+文创”和“公园式”商场等多种创新实践,将老旧设施改造为茶楼、书吧和潮流商业综合体 [2] - 公园功能向社交与情感交流延伸,拓展成复合型公共空间,满足公众对绿色空间“可进入、可参与、可体验”的诉求 [2] - 鼓励利用公园草坪及铺装场地因地制宜植入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嵌入当地自然禀赋与历史记忆以丰富特色公园文化IP,避免“千园一面”的模板化建设 [4]   运营管理挑战 - 公园数量增加和维护成本上升加大了财政支出压力,引入大型建筑或游乐设施可能削弱公园生态功能并引发“公园变商圈”的质疑 [2] - 行业需明确不同类型城市公园的商业用地面积配置范围,重点考量商业业态对公园环境与公共秩序的影响,保证绿化率和生态性,避免违规侵占公共活动空间 [3] - 需健全从规划、建设到运营的全周期治理机制,提升系统协调能力,引导规范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探索创收增效 [3]   效率提升与公众参与 - 加强智慧园林与公园管理结合,接入城市“一网统管”平台,改进标牌指引、AI智慧语音导览和智慧门禁系统,精准分析客流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3] - 探索实行“市民园长”制,通过开放小程序建立市民“需求清单”,鼓励市民参与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让群众成为共建者与受益者 [4] - “公园+”探索是以民众福祉为导向的系统工程,需在升级功能的同时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共赢 [2]
 千座公园筑起上海“绿色家底” “千园之城”的基础是数量 但关键是品质 让公园也成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多功能空间载体
 解放日报· 2025-08-28 09:42
 上海公园建设里程碑 - 上海迈入“千园之城”新阶段,徐汇西岸自然艺术公园成为第1000座公园 [5] - 到2035年,上海计划将公园数量提升至2000座,目标宏大 [6] - 从1868年第一座公园到千座用了一个半世纪,而下一个千座计划仅用十年 [7][8]   公园的生态与社会功能 - 公园作为城市生态基石,具备降温增湿、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蓄滞雨水等功能,例如和平公园新增8700立方米滞蓄空间可覆盖36公顷区域 [9][10] - 公园是破碎化生境的黏合剂,助力獐等一度消失的物种回归并繁衍生息 [10] - 公园提升居民幸福感并激发创意,是吸引和留住全球高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11]   城市土地资源盘活策略 - 上海坚持将优质土地资源用于公园建设,如世博文化公园地块若用于商业开发土地收入可超1000亿元 [13][14] - 通过城市更新盘活存量资源,改造灰色空间为口袋公园,例如金谷园小区后门公园将居民地铁通勤时间从十几分钟缩短至一两分钟 [15] - 开放单位附属绿地,截至今年7月底已有162个开放共享,其中47个升级为口袋公园 [16]   公园品质提升与无界融合 - 上海推动公园与城市无界融合,自2022年起中山公园、复兴公园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城市公园陆续打开围墙 [18][19] - 改造后的乐山绿地去除围墙,获得街区支持,超过2000家单位和商户参与摆摊 [20] - 公园功能从基本生态服务扩展至商业、社区活动、体育项目和文化艺术等多功能叠加 [18]   公众参与公园建设 - 世博文化公园建设广泛征集公众意见,有2.24万名市民参与初步设想,其中“双子山”项目由市民提议并攻克技术难点建成 [22] - 徐汇西岸自然艺术公园的设计采纳了华泾镇孩子们的意见,将游艺设施设计为昆虫主题,与公园记录到的55种传粉昆虫的自然家底相契合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