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管理
搜索文档
 创新城市公园更新的路径探索
 新华日报· 2025-10-24 13:31
 文章核心观点 - 南京通过系统性的公园更新与品质提升,探索出一条融合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的创新路径,旨在实现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的跃升 [1][8]   规划引领与模式创新 - 以顶层规划为引领,出台《南京主城公共空间规划》等政策,构建“均衡化、网络化”的公园布局 [2] - 实践多元更新范式,包括生态联动模式(如水木秦淮艺术公园)、工业转译模式(如晨光1865创意园)、小微焕活模式(如罗廊巷口袋公园)和社区协同模式(如雨花城市公园) [2]   生态与文化融合策略 - 突破单一思维,构建“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共生体系,实现自然生态可感、文化脉络可触 [3] - 通过生态修复筑牢文化基底,如江南水泥厂工业遗址公园修复16幢民国建筑周边荒草地并改造水泥筒仓为工艺体验馆 [3] - 通过文化活化赋予生态空间内涵,如罗廊巷西地块更新保留太平天国建筑及壁画,小桃园邻里花园将文化符号融入休憩设施 [3]   空间利用策略 - 老城区强调立体挖潜与低影响技术,利用屋顶、地下、垂直墙面拓展空间,采用生态袋驳岸等技术保护历史风貌 [4] - 新城区注重规划前置与弹性开发,将公园绿地纳入控规强制条款,预留社区公园与滨水保护带 [4] - 滨水区推行岸线分级与功能复合,划分为核心生态保护区、缓冲修复区、适度利用区,并同步编制协同方案 [4]   资金保障机制 -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社会众筹”拓宽渠道,重大项目采用PPP模式,小微项目采取“公益+众筹”模式(政府补贴50%、居民众筹30%、企业赞助20%) [5] - 设立城市公园更新基金,来源包括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商业收益提留 [5] - 核心公园由政府委托专业公司按绩效付费运营,口袋公园及社区公园推行“居民自治+街道兜底”模式 [5]   管理机制创新 - 建立城市公园更新专项工作组,实行“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套方案”的机制 [7] - 政策精准激励,如对历史建筑改造的公园配套给予税收减免与水电优惠,新城区公园绿地占比超20%可优先配建公共设施 [7] - 系统规划引领,以长江、秦淮河为主动脉,构建“市—区—社区”三级生态廊道,串联分散公园形成连续网络 [7]   理念升级与智慧管理 - 建立公园文化资源数据库,打造文化IP(如秦淮河灯彩IP、长江江豚IP)并开发文创项目,构建参与式文化场景 [8] - 搭建城市公园智慧管理平台,整合监测数据与使用数据,如在鱼嘴湿地公园等部署多维传感器实时监测生态指标 [8]
 拓展“公园+”城市更宜居
 经济日报· 2025-09-24 06:13
 行业发展趋势 - 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生活水平提高推动人们对“松弛感、自然感”的向往和“微度假”需求日益强烈,渴望更丰富多元、更具体验感的消费场景 [1] - 城市公园承担改善生态、美化环境、提供休闲游憩空间等多重功能,其建设和运营已成为衡量城市生态宜居程度和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尺 [1] - 2024年出台的《城市公园管理办法》对公园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作出具体规定,引导公园规范开展配套服务项目经营活动,各地因地制宜推出指导政策加速新玩法落地 [1]   商业模式创新 - 行业通过拆除围栏、挖掘闲置边角地及桥下空间等方式,推进“公园+体育”、“公园+文创”和“公园式”商场等多种创新实践,将老旧设施改造为茶楼、书吧和潮流商业综合体 [2] - 公园功能向社交与情感交流延伸,拓展成复合型公共空间,满足公众对绿色空间“可进入、可参与、可体验”的诉求 [2] - 鼓励利用公园草坪及铺装场地因地制宜植入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嵌入当地自然禀赋与历史记忆以丰富特色公园文化IP,避免“千园一面”的模板化建设 [4]   运营管理挑战 - 公园数量增加和维护成本上升加大了财政支出压力,引入大型建筑或游乐设施可能削弱公园生态功能并引发“公园变商圈”的质疑 [2] - 行业需明确不同类型城市公园的商业用地面积配置范围,重点考量商业业态对公园环境与公共秩序的影响,保证绿化率和生态性,避免违规侵占公共活动空间 [3] - 需健全从规划、建设到运营的全周期治理机制,提升系统协调能力,引导规范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探索创收增效 [3]   效率提升与公众参与 - 加强智慧园林与公园管理结合,接入城市“一网统管”平台,改进标牌指引、AI智慧语音导览和智慧门禁系统,精准分析客流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3] - 探索实行“市民园长”制,通过开放小程序建立市民“需求清单”,鼓励市民参与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让群众成为共建者与受益者 [4] - “公园+”探索是以民众福祉为导向的系统工程,需在升级功能的同时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共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