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共享绿色出行
icon
搜索文档
诈骗、超载、被拼单 没有真正顺风的车了?
凤凰网· 2025-11-12 16:55
公司运营问题 - 平台存在严重的管理松懈问题,例如司机不审证照即可接单[2]以及司机信息与本人不符[4] - 平台对司机审核不严,导致同一司机能以相同骗局反复行骗,且售后处理不力,客服常联系不上或不处理问题[5][6][7][9] - 平台规则存在漏洞,允许司机在订单未实际开始前提前开启行程并收取费用,导致乘客钱款被骗[4][5][6] - 平台设置较低的司机准入门槛以快速扩张,但伴随而来的是管理的失序和大量消费者投诉[8][9] - 消费者投诉平台存在大量问题,在黑猫投诉平台上针对哈啰顺风车的投诉高达11850条,问题集中于强制拼车、坐地起价、售后服务差等[1][9] 消费者遭遇的欺诈行为 - 乘客遭遇“手机号骗局”,司机获取乘客手机号后,在乘客未上车的情况下提前开始并结束行程,骗取车费300多元[4][5] - 另一乘客被相同套路骗取246元,其中包含146元行程费和100元高速费,平台初期拒绝退款[6] - 存在“定金套路”,司机要求乘客在平台内支付100元定金后,长时间等待并最终取消订单,平台以“感谢费”名义拒绝退款[6][7] - 典型服务问题包括超载(七座车挤8人)、绕路、危险驾驶,甚至在选择“不拼车”服务后仍被强制拼车[1] 行业背景与公司战略 - 顺风车行业最初定位为“共享绿色出行”,由真顺风车主为赚油钱而捎带同路人[11] - 行业现由头部企业主导,按2023年搭乘次数计,哈啰出行(47.1%)、嘀嗒出行(31.0%)和滴滴(17.2%)共同占据96.1%的市场份额[13] - 哈啰公司成立于2016年,以共享单车业务起家,在2018年底抓住滴滴顺风车业务整改的机会,迅速进入市场,仅用20天便完成百万车主注册[8] - 共享单车业务难以盈利,公司2018至2020年合计亏损近50亿元,因此急于通过多元化布局(如借钱、电车充电、代驾等)构建“出行+本地生活”生态寻求增长[8] - 顺风车是高毛利业务,成为公司重要的盈利来源,截至2024年,其顺风车业务累计订单需求已超过25亿单,认证车主数突破3300万[9] 行业演变与乱象 - 平台抽成提高导致真顺风车主逐渐退出,市场涌现大量职业化司机,使顺风车变得像低价网约车[12] - 平台规则变化加剧行业“变味”,例如从“选单模式”变为“听单模式”,使司机无需发布行程即可接单[12] - 职业化司机为应对低价内卷,采取多平台接单导致车辆超载,或私下要求乘客补钱[12] - 市场需求巨大,全国每年至少有1.9亿人次搭乘顺风车通勤,小红书相关话题浏览量高达9.1亿[13] - 针对乱象,部分地区如广东已出台政策禁止营运车辆参与顺风车,滴滴等平台也开始打击私下拼车行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