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益型城市
搜索文档
协调好六重关系 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
证券时报· 2025-10-24 09:59
城市发展范式转变 - 中国城镇化率突破65%,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 [1] -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城市目标,城市更新成为系统性治理工程 [1] - 城市更新需转向“制度集成”的系统思维,统筹平衡存量与增量等六重关系 [1] 存量与增量关系 - 城市空间资源配置逻辑发生范式转换,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式再生” [2] - 存量重构与增量补充是动态协同关系,通过空间功能重组提升资源效率,以精准投放弥补结构性短板 [2] - 存量资产盘活是制度创新问题,需通过用途弹性、容积转移等工具重构空间发展权配置 [2] 更新节奏调控 - 城市更新节奏需构建“慢规划—快实施”的双轨机制 [2] - 对“安全型更新”(如危房、内涝)实行清单制销号制,限时完成 [2] - 对“记忆型更新”(如历史街区)引入工匠制陪伴式规划,允许时间沉淀 [2] 文化传承与创新 - 城市更新通过“功能置换、符号重构”将静态遗产转化为动态场景,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共生式增值 [3] - 构建“基因提取—场景再造—业态植入”三步模型,完成从“保护”到“活化”的范式转换 [3] - 活化核心在于“文化基因”的场景化转译,让历史成为城市创新的“社会资本” [3] 利益分配与公平 - 中央财政2025年专项资金重点投向老旧小区与公共空间提升,以财政杠杆撬动社会公平 [3] - 通过“政府补贴、居民分担、市场让利”的三方共担机制,将空间溢价部分转化为公共福利 [3] - 制度设计核心是将空间溢价转化为公共红利,实现增长与共享的同步 [4] 保护与开发平衡 - 保护优先是设定阈值,通过开发权转移、风貌补偿等制度设计引入适度盈利激发市场参与 [4] - 建立“价值评估—影响分级—开发授权”三步走机制,实现从静态保护到动态管理的转换 [4] - 通过文化价值图谱等工具将更新区域分级,配套正面/负面清单,实现一户一策的精准治理 [4] 治理结构创新 - 政府从供给者转向制度设计者,负责规划约束、绩效监管和风险兜底 [5] - 市场从开发商升级为运营商,承担资金投入、运营创新和效率提升 [6] - 公众从被动接受迈向合作生产,参与需求表达、过程监督和成果共享 [6] 系统性重构目标 - 城市更新是“空间—制度—社会”的系统性重构,六重关系构成完整闭环 [6] - 终极目标是构建“制度韧性”与“社会协同”并重的“共益型城市” [6] - 未来需超越项目思维,迈向制度集成,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中国式城市更新道路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