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准备金饱和
icon
搜索文档
理解宏观金融崩溃
经济观察报· 2025-06-24 19:10
核心观点 - 《危机经济学》聚焦宏观金融崩溃的形成机制与政策应对,涵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及过去三十多年区域性危机[2] - 金融危机与房地产泡沫高度关联,资本流入推高房价并挤压制造业融资,形成系统性风险[5] - 现代银行依赖短期批发融资和资产证券化,加剧挤兑脆弱性及市场抛售风险[7][8] - 央行通过准备金饱和与量化宽松等工具应对流动性危机,但可能削弱货币政策独立性[12][13] - 财政赤字扩张可缓解安全资产短缺,但新兴经济体货币贬值可能恶化企业资产负债表[14][15] 危机形成机制 - 房地产作为抵押品易受资本追捧,导致供需失衡和泡沫,百年来多数危机与此相关[5] - 泡沫破裂引发金融机构挤兑,资产抛售导致价格下跌和杠杆率上升,形成恶性循环[7][8][9] - 流动性不足与偿付能力危机界限模糊,高利率可能引发债务滚雪球效应[9] - 银行与政府债务互持形成"恶魔循环",欧元区危机中表现尤为显著[10] 政策应对 - 央行通过准备金利率调控市场流动性,量化宽松降低长期利率以刺激投资[12][13] - 财政赤字扩张增加安全资产供给,吸引过剩储蓄并提升实际利率[14] - 新兴经济体货币贬值可能抑制投资,因外币债务企业资产负债表恶化[15] - 前沿政策提议包括自动触发补助金和名义GDP目标制,但尚未广泛实践[16]
理解宏观金融崩溃
经济观察报· 2025-06-23 14:59
宏观金融危机的形成机制 - 房地产是多数金融危机的核心触发因素 百年来多数金融危机与房地产相关 房地产作为抵押品易评估且价值稳定 成为海外资金主要流入地 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显著 [4] - 资金过度流入房地产业导致泡沫形成 房地产业生产率难以提升 土地供应缺乏弹性 资金未能促进制造业等生产部门增长 转化为房价及相关金融资产价格持续上涨 [4] - 泡沫破灭引发金融机构挤兑 金融危机实质是挤兑 现代银行依赖短期批发融资 资产证券化加剧风险 资产抛售导致系统性风险 [6][7] 金融机构与主权债务的联动 - 银行与政府关系紧密形成"恶魔循环" 银行持有大量国债 政府救助银行加重财政负担 主权债务危机恶化银行资产负债表 [9] - 流动性不足与偿付能力危机界限模糊 高利率加重债务负担 流动性问题可能演变为偿付能力危机 主权债务危机同样面临此困境 [8] 政策应对工具 - 央行采用准备金饱和与量化宽松 准备金利率成为主要政策利率 量化宽松降低长期利率刺激投资 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可能引发财务风险 [11][12] - 财政赤字政策增加安全资产供给 吸引过剩储蓄提升实际利率 转移支付拉动经济 传统货币贬值政策在新兴经济体可能恶化资产负债表 [12][13] 前沿政策建议 - 自动触发财政补助规则 失业率指标触发补助发放 第一时间刺激经济 萨姆提出的方案已在政策机构中讨论 [14] - 名义GDP目标制替代通胀目标制 保持名义支出稳定 适应工资等名义刚性 萨姆纳等学者建议的政策方向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