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流动

搜索文档
“听说XX要带着整个团队来,我可能快失业了。”罕见大变局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7-06 21:43
券业并购与分析师流动 - 券商并购加速导致分析师高频流动,中小券商研究所面临"瘦身"困境,团队缩减与全行业分析师持续增员形成反差 [2][4] - 行业分析师总数达5625人(较去年末+62人),但合并券商如国联民生证券分析师从年初合计202人减至188人,民生证券单家从106人降至94人 [4] - "组团跳槽"成主流模式,案例包括牟一凌团队7人集体转战国金证券、谭逸鸣团队整体加盟天风证券 [5] 并购引发的人才困境 - 合并后岗位重叠问题突出,同一领域仅需1名首席,导致薪酬下降或晋升受阻的分析师外流 [5] - 明星分析师流动加剧人事动荡,如荀玉根任国泰海通首席经济学家仅2个月离职,原海通研究所多名首席转投东吴/东方财富/国海证券 [4][5] - 新兴中小券商通过挖角知名团队快速提升研究收入,但团队间缺乏协同导致研究框架碎片化 [6][8] 分析师适应挑战 - 跳槽首席面临高压考核,如半年试用期需日均4场路演,研究方向与考核体系调整导致"水土不服" [7][8] - 团队移植后磨合困难,新老成员节奏不一致致策略变形,部分分析师因业绩不达标或文化冲突1年内离职 [8] - 佣金下滑背景下逆势扩张案例存在,如华源证券研究团队1年内超百人,但西南某券商挖角后分仓佣金排名2024年下降30位 [9] 行业底层逻辑变革 - 公募费率改革推动研究服务从重规模转向重质量,对券商专业性/系统性提出更高要求 [10] - 研究同质化痛点凸显,需通过差异化定位(如独立观点输出)、技术赋能(AI/数据分析)及跨业务协同破局 [16] - 分析师职业路径多元化,案例包括转行教培/餐饮创业,核心竞争力仍为研究功底与学习能力 [17] 人才留存策略 - 需重构薪酬体系与职业通道,避免短期化考核加剧流动,建立机构与人才的物质/精神双重绑定 [12] - 内部培养机制重要性提升,如打造自有研究平台、给予研究员长期产业深耕时间 [13] - 人才需求结构转向数智化人才(AI/数据分析)与产业专才(医药/芯片等领域一线经验者) [13][14]
“听说XX要带着整个团队来,我可能快失业了。”罕见大变局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7-06 21:12
【导读】券业并购浪潮加速卖方人才"迁徙"、研究生态剧变 见习记者 舍梨 "听说XX要带着整个团队来,我可能快失业了。"分析师小刘(化名)的焦虑溢于言表。他所 在的券商正洽谈引进一个外部研究团队,这让他深感自己所在的团队可能被整体取代。 近期,由并购潮引发的职位危机感,正在不少中小券商研究所蔓延。 当前,券业并购正在加速分析师流动:一方面,因岗位高度重叠,研究所在合并中面临"瘦 身"窘境——人才外流、团队缩减,这与全行业研究岗位持续增员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 当"出走"的分析师们流入市场,"组团跳槽"的流动模式直接威胁着"小刘"们的饭碗。 "组团跳槽"是目前业内的主流模式,首席分析师带着整支团队迁移,希望保持研究连续性。 但从"转会者"的视角来看,处境也并没想象得那么美好。 "新单位的考核很难适应,我半年试用期KPI压下来,路演一天至少四场起步。"一位因并购而 选择跳槽的分析师告诉记者,新环境、新规则让很多跟他一样的人感到"水土不服"。 身处整合并购漩涡中的分析师们,有的担忧团队被取代,有的疲于适应新环境中的高压规 则,职业安全感正快速流失。这种普遍的不安,将从业者的焦虑推至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人来人往的高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