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药可持续发展生态
icon
搜索文档
BD交易繁荣背后 结构性矛盾待解
搜狐财经· 2025-08-20 00:42
行业交易表现 - 2024年医药BD交易总额达635亿美元 同比增长22.59% [1] - 单笔金额超5亿美元的重磅交易达24项 总金额430亿美元 占全球重磅交易近20% [1] - 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在首付超5000万美元交易中占比42% 较2021年5%实现飞跃 [2] 重大交易案例 - 三生制药双抗药物SSGJ-707授权辉瑞 首付款12.5亿美元 总金额超60亿美元 [2] - 恒瑞医药授权GSK核心药物HRS-9821及11个早期项目 首付款5亿美元 潜在总金额125亿美元 [2] 交易模式特点 - 主要表现为创新药企通过授权引进、对外授权、合作开发及并购等形式授权跨国药企 [3] - 短期是获取现金流和获得全球认可的关键手段 长期可能影响研发和商业化能力积淀 [3] 行业结构性挑战 - 企业面临双重挤压:自身造血能力薄弱和外部融资渠道萎缩 [4] - 交易双方地位失衡:买方为跨国药企 卖方为议价能力不足的临床阶段本土药企 [4] - 早期项目面临高风险折价 本土企业全球化能力缺失 长期价值空间被压缩 [4] 价值分配失衡案例 - 普米斯生物双抗产品BNT-327授权首付款5500万美元 转售时估值飙升至111亿美元 [5] - 原始研发方仅分得最终价值不到0.5% 价值落差超200倍 [5] 产业生态影响 - 研发端形成路径依赖 同质化靶点集中布局 原创药研发投入意愿降低 [5] - 生产端关键工艺开发需求转移海外 本土CDMO高端工艺技术积累停滞 [6] - 人才与资本端风险资本转向后期项目 基础研究人才持续流失 [6] 产业链风险 - 产业增值链完整性面临挑战 存在向"代工环节"集中风险 [6] - 进口创新药医保支出占比提升 挤压本土原研药支付空间 [6] 生态建设措施 - 深化定价支付改革 建立药物经济学评价标准体系和多元化支付机制 [7] - 拓宽融资渠道 引导资本聚焦FIC/BIC潜力项目 优化信贷和债券融资支持 [7] - 完善临床应用支持政策 消除审批注册环节政策断层 推行优先审批政策 [8] - 推动临床推广规范化 建立白名单制度和第三方学术监督机制 [8] - 国家战略性参与重大原研药项目 通过专项资金提供全链条支持 [9]
BD交易繁荣背后,结构性矛盾待解
第一财经· 2025-08-19 20:01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创新药业务拓展(BD)交易呈现井喷式增长,标志着产业化升级的阶段性成果,但繁荣背后也折射出深层结构性矛盾,如本土药企为获取现金流而牺牲长期价值,产业生态面临挑战 [1][2][4] -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是治本之策,需要通过深化定价支付改革、拓宽融资渠道、完善临床应用支持政策、推动临床推广规范化及国家战略性参与等措施,推动BD交易反哺本土创新 [8][9][10] 创新药BD交易增长态势 - 2024年全年中国医药BD交易总额达635亿美元,同比增长22.59%,其中单笔金额超过5亿美元的重磅交易有24项,总金额430亿美元,占全球重磅交易近20% [2] - 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在全球首付金额超5000万美元的规模级交易总量中占比达42%,较2021年的5%实现质的飞跃,业界预期全年交易额或再度刷新纪录 [2] - 2025年5月,三生制药将其双抗药物SSGJ-707的海外权益以首付款12.5亿美元、总金额超60亿美元授权给辉瑞,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授权交易纪录 [2] - 2025年8月,恒瑞医药与葛兰素史克达成协议,将核心药物HRS-9821和11个早期项目的全球权益授权给对方,交易首付款5亿美元,潜在总金额高达125亿美元,创下中国创新药单笔BD交易新纪录 [2] BD交易模式与短期作用 - 中国BD交易主要表现为创新药企通过授权引进、对外授权、合作开发及并购等形式,将未上市或早期研发阶段的创新资产授权给跨国药企进行全球开发 [3] - 短期而言,BD交易是公司获取现金流以维持研发进程的关键手段,也是让创新成果获得全球认可的重要途径 [3] BD交易面临的深层问题与挑战 - 本土药企面临双重挤压:自身造血能力薄弱,外部融资渠道萎缩,导致其被迫接受BD低溢价交易 [4] - 交易双方地位失衡,买方多为资源雄厚的跨国药企,卖方多为议价能力不足的本土药企,导致谈判中面临多重制约 [4] - 普米斯生物案例印证了价值流失困境:该公司2023年11月将双抗产品以5500万美元首付款授权,而2025年6月该权益转售时估值已飙升至111亿美元,原始研发方仅分得最终价值的不到0.5% [5] - 2024年,华东医药、再鼎医药、舒泰神、百济神州、亚虹医药等超过15家国内药企先后宣布终止研发项目,其中上海医药一年内连续终止12个新药管线,累计损失近7亿元 [3] 产业生态的连锁退化反应 - 在研发端,公司易形成路径依赖,为加速变现集中布局同质化靶点,而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罕见病等长周期、高风险的原创药研发投入意愿降低,源头创新动力衰弱,临床前研究管线规模持续缩减 [5] - 在生产端,与创新药配套的关键生产工艺开发需求转移海外,本土CDMO企业的产能重心向海外需求倾斜,导致其在关键、前沿、高端工艺技术上的积累停滞 [6] - 在人才与资本端,风险资本对早期研发的长期投入兴趣萎缩,转向追逐已有交易背书、风险较低的后期项目,加剧了基础研究人才的持续流失 [6] 产业结构与竞争力挑战 - 产业增值链的完整性面临挑战,从“研发—生产—市场—支付”形成的产业链闭环存在结构性弱化趋势,本土企业存在向全球创新链中“代工环节”集中的风险 [7] - 跨国药企通过BD交易低成本获取中国创新成果,加剧了“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出现代际弱化 [7] - 在市场层面,医保基金支出中进口创新药占比提升,进口创新药反向挤压本土原研药的支付空间 [7] 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的政策建议 - 深化定价支付改革,建立药物经济学评价标准体系,探索多元化支付机制,推动基本医保与商业保险互补,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8] - 拓宽融资投资渠道,引导资本聚焦具有FIC、BIC潜力的优质创新项目和药企,优化创新药信贷服务,建立药监局与证监会的双审联动协调机制,优先支持拥有重大原研管线的创新药企上市融资 [8] - 完善创新药械临床应用支持政策,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推行“创新药械优先审批”政策,为重大原研药开辟绿色通道 [9] - 推动临床推广规范化,建立创新药械推广合规性白名单制度,构建第三方学术平台与监督机制,推动医学推广顾问专业性认证体系建设 [9] - 国家战略性参与,对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和科技创新核心领域的重大原研药项目,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或产业投资等方式,提供全链条支持,分担高成本的研发风险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