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券商自营业务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前三季度42家上市券商自营业务净收入总额同比增超43%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1-05 23:40
本报记者 于宏 今年以来,券商自营业务实现良好收益,前三季度,42家A股上市券商(未包含国盛证券,下同)实现 自营业务净收入1868.57亿元,同比增长43.83%。 多位券商分析师表示,今年以来,经纪及自营业务的增长驱动券商业绩修复,泛自营业务能力将成为券 商业绩分化的关键影响因素。 聚焦行业"第一梯队"的表现来看,中信证券保持领跑,前三季度自营业务净收入为316.03亿元,同比增 长45.88%;其次是国泰海通,自营业务净收入为203.7亿元,同比增长90.11%;中国银河、申万宏源、 中金公司、华泰证券也保持稳健的表现,自营业务净收入分别为120.81亿元、119.33亿元、109.66亿 元、102.23亿元。 在自营业务保持可观增速、对总营收贡献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券商纷纷加码自营业务布局。一方面, 行业自营业务规模不断扩张,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上市券商自营证券规模(母公司口径)合 计达5.48万亿元,较去年年末增长了11.4%;另一方面,券商持续优化资产配置策略,以提升整体收 益。 业务表现分化显著 在自营业务的战略布局方面,多家券商披露了自身的独特"打法"。例如,东北证券自营业务致力于构 ...
券商自营业务跟踪系列之二:25H1小结:高增之下,酝酿变化
国泰海通证券· 2025-10-10 19:47
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银行业与经纪业评级为“增持” [3] 报告核心观点 - 上半年行业自营业务高增长更多由低基数贡献,年化收益率3.9%为近3年新高,但较2019-2021年均值4.8%仍有差距 [2][3] - 行业自营业务模式正酝酿重要变化,变化从局部发散,主要体现在头部券商走向全球配置、中小券商从大类资产配置求变,以及权益投资从OCI走向OCI+ [2][3] 收入与收益率维度 - 2025年上半年上市券商自营净收入达763亿元(扣除利息支出),占净营收比重30.9%,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速达80%,增量收入为339亿元 [3] - 收入增长主因包括股衍及权益自营业务修复(例如中金公司股票业务同比增加23亿元,占增量77%)、OCI债券浮盈平滑(期末存量浮盈从年初的166亿元下滑至103亿元)以及负债成本小幅下降 [3] - 2025年上半年利润表观年化收益率为3.9%,连续3年修复(2022-2024年分别为2.4%、3.2%、3.6%),但较2019-2021年均值4.8%仍有距离 [3] 投资规模维度 - 期末上市券商合并口径投资规模达6.8万亿元,剔除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和国联证券、民生证券(因并购带来并表口径差异)后,较年初扩张3206亿元 [3][8] - 资产增量上,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增加3483亿元、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增加1024亿元,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和其他债权投资减少929亿元 [3] -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扩张以固收为主,增加2594亿元 [3] - 期末配置结构为:直接持有固收类资产占比64%、权益类13%、产品类20%(以现金管理及固收类为主) [3] - 边际变化亮点:1)跨境固收自营是重要方向,例如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境外投资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59%、50%,境外固收敞口占比分别达27%、20% [3];2)高股息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是扩表共识,预计上半年扩张约700亿元,期末合计规模约2300亿元、占净资本13% [3];3)交易性股票扩张46亿元,其中25家券商规模提升、15家收缩 [3] - 微观主体表现:头部券商中华泰证券、广发证券分别较年初扩表19%、12%,增速较快;8家券商缩表,占比20%,头部券商中申万宏源、招商证券均下滑4% [3][9] 业务模式维度 - 行业自营业务模式正经历变化,主要体现在“跨境”与“融合”两个方向 [3] - 头部券商积极走向全球配置,搭建更多海外交易台并增资 [3] - 中小券商从大类资产配置求变,出现更多投资权限融合和混合投资部的成立(例如山西证券、国新证券、首创证券等) [3] 投资建议 - 自营作为行业支柱业务亟待转型,转型期优先配置综合优势显著的头部券商,推荐中信证券、华泰证券 [3][17] - 建议关注权益自营弹性较强的相关标的,如兴业证券、长江证券 [3]
券商自营转型进入关键攻坚期
中国证券报· 2025-04-15 04:56
监管要求 - 中证报价要求券商穿透式报送六类场外业务情况,包括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收益凭证发行、跨境业务、场外金融产品销售、场外登记结算托管、区域市场业务及跨境业务,涵盖总体展业情况、制度系统建设、合规风控机制、盈利模式创新、2025年发展规划及现存问题建议等核心要素 [1] - 场外衍生品业务需详细说明业务模式、交易结构、交易对手方动机、风险收益状况、风险对冲措施及监测机制,并披露实际盈利情况和对实体经济的现实意义 [1] - 合规管理方面需披露2024年度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发生的重大事项,包括违约、提前终止、重大业务风险或损失,以及处理措施和后续影响,雪球型业务需单独报送盈亏及对冲操作情况 [1] - 收益凭证业务需说明合规与风险管理整体情况,包括组织架构、信用等级、待偿还余额管理、债务融资额度授权管理、债务期限结构管理、流动性缺口监测、发行利率管控及销售行为管控等 [1] - 跨境业务需说明南、北向交易规模,列示在香港、美国等地区的投资规模,并披露跨境自营投资业务的运作模式 [2] 行业数据 - 2024年证券行业实现营业收入4511 7亿元,同比增长11 2%,其中自营业务收入1740 7亿元,同比增长43 0%,为所有业务板块中收入增幅最大且继续占据第一大收入来源 [1][2] 业务转型 - 场外业务为券商自营业务补充了客需业务经营模式,推动自营业务从方向性向非方向性发展,弱化权益市场波动对公司整体盈利的影响 [1][3] - 客需类业务的发展使券商通过股指期货、场外期权等工具发展非方向性投资,减少对市场单边波动的依赖 [3] - 场外衍生品交易为券商提供与行情弱相关的中性收益,同时为交易对手提供风险对冲和资产配置工具,满足投资者多维度、多方向的投资需求 [3] - 场外衍生品业务与场内衍生品做市、基金做市、科创板股票做市等创新性自营业务具备较强耦合效应,共同构建多元业务生态 [4] 监管导向 - 此次报送工作体现"促规范、防风险、重实效"的监管导向,旨在建立场外业务全景数据库,推动构建穿透式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业务创新与风险防范的良性循环 [2] - 券商需结合2024年度实践案例,阐述场外证券业务在金融"五篇大文章"、发挥功能作用及加强宣传引导等方面的具体案例及经验 [2] 业务价值 - 场外证券业务通过收入结构优化、风险管理强化、业务协同深化及政策功能践行,已成为券商自营业务高质量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2] - 场外衍生品业务将券商自有资金转化为活跃市场交易、优化资源配置的中介资金,强化券商资本市场中介职能,符合"看门人"角色定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