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功能性效率
icon
搜索文档
对比世界级标杆商业,中国新一代商业的关键差距是什么?
36氪· 2025-11-18 10:56
文章核心观点 - 世界级商业项目通过高度凝练的“存在宣言”或“战略愿景”定义自身,将自身从单纯的商业设施提升为城市叙事的一部分,承载国家文化、社会价值与时代议题的表达 [1][2] - 中国多数商业项目仍停留在“项目逻辑”和“功能导向”层面,专注于体量、品牌、流量等“硬实力”竞争,缺乏能够统领全局的“战略愿景”,这制约了其从“业务单元”向“城市节点”的跃升,成为走向世界级的关键瓶颈 [2][3][10] - 随着功能性购物需求被线上渠道吸收,以及消费代际转移、城市更新深化,中国商业正站在从“策略定位”向“战略愿景”觉醒的起点,构建有效的战略愿景已成为面向未来的生存题,而非选择题 [3][11][17] 国外标杆商业案例的愿景分析 - 曼谷ICONSIAM以“汇聚泰国之美、连接世界”为使命,将国家文化转化为世界级体验,成为泰国展示文化自信的仪式性空间 [1][3] - 东京麻布台之丘高举“绿色与健康”,通过垂直森林、冥想花园等重构都市人与自然的关系,回应社会对身心平衡的深层焦虑 [1][3] - 歌舞伎町塔喊出“极致热爱之所”,让兴趣成为社交与消费的原动力 [1] - 巴黎老佛爷百货以“Go for Good”推动责任时尚,将伦理价值注入奢侈品叙事 [1] 功能导向与愿景导向的差异比较 - 用户动机:从“购买产品”转向“参与生活方式” [4] - 差异来源:从“业态与品牌”转向“价值与文化” [4] - 传播策略:从“广告曝光”转向“意义共鸣” [4] - 成功衡量:从“销售额、客流”转向“停留时间、社交提及、情绪认同” [4] - 顶层思考:从“怎么卖得更好”转向“我为什么值得被选择” [4] 中国商业演化阶段与愿景缺席的原因 - 第一阶段:空间革命,购物中心以丰富公共空间和多元业态对传统百货形成替代 [5] - 第二阶段:规模制胜,大体量综合体凭借功能组合吸引广域客群,规模成为核心优势 [6] - 第三阶段:场景觉醒,主题街区、IP场景等融入,标志商业体步入“公共化”初始阶段 [7] - 第四阶段:人格崛起,主理人品牌与深度社群运营构成核心竞争力,小体量非标商业崭露头角 [8] - 第五阶段:公共担当,商业体承担城市公共空间职能,需具备萃取地方文化、打造公共活动的能力 [9] - 在前四阶段的高速增长与资本驱动下,竞争焦点为面积、品牌、流量、租金回报率等“硬实力”,谈论“愿景”缺乏紧迫性和容错空间 [10] 当前商业必须构建战略愿景的驱动因素 - 功能性购物动机已被即时零售、直播电商等线上渠道几乎全盘吸收,线下空间必须提供情绪价值、体验深度与意义共鸣才能吸引人流 [11][12] - 同质化陷入“高原陷阱”,缺乏叙事的商业只能陷入“更大、更吵、更便宜”的内卷循环,愿景是提供差异化底层逻辑的关键 [12] - 城市更新进入深水期,强调生活方式重构与文化认同重建,商业体需具备“公共性担当”,愿景成为商业与城市之间的社会契约 [13] - 消费代际转移,年轻一代消费者为价值观驻足,关心可持续、文化认同等,拒绝无价值主张的空间 [14] 有效战略愿景的构建关键 - 战略愿景应具备方向性(明确往哪里走)、整合性(统合所有触点形成一致体验)、召唤性(吸引志同道合的用户、品牌与合作伙伴)三个关键属性 [15] - 愿景是组织的北极星和决策的过滤器,从空间规划、品牌招商到活动策划、服务设计,一切动作都应服务于愿景的兑现 [15] - 愿景决定了项目能吸引谁、拒绝谁、坚持什么、放弃什么,既是方向也是边界,更决定了项目所能触达的天花板高度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