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动觉民族主义
icon
搜索文档
“我与中国的学术之缘”系列访谈之二: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学奥秘
环球时报· 2025-10-27 06:52
文章核心观点 - 多位国际学者在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探讨中国学的世界意义与时代价值 强调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和平性 延续性 世俗性及其全球价值 并指出中国茶文化 文学 语言 舞蹈等是理解中华文明多元性与创造力的重要载体 [1][4][5][6][7] 学者观点与学术贡献 - 澳大利亚学者席格伦认为中国茶文化涵盖哲学 中医 生活方式等知识体系 茶马古道等遗产是促进文化传播与旅游的重要资源 茶作为跨文化桥梁体现了“和合”精髓 即动态的对话与和谐共处过程 [2][3] - 德国学者施寒微强调中国学研究需突破简单化标签 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性 其著作《中国文学史》面向大众 展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元 并指出国际学界应超越偏见 通过对话理解中国文化的可能性 创造力与开放性 [4][5] - 美国学者管礼雅指出中国崛起促使国际学界重新审视“文明”概念 中华文明的世俗性(以现实人间为中心)和延续性(核心原则五千年一以贯之)为比较文明研究提供理想范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语境的结合 [6][7] - 日本学者内田庆市提出“文化交涉学”框架 强调文化间平等互动与跨学科融合 汉字的表意特性影响了语言接触史 如佛教术语“阿弥陀佛”的本土化 外部视角(拼音文字背景学者)能发现汉语研究盲点 [8][9] - 美国学者魏美玲认为舞蹈是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 中国舞蹈的审美特质(如水袖的含蓄表达)和创新精神(动态传承理念)反映了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 [9][10] 中华文明特质与全球意义 -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和平性 为多极世界的文明互鉴提供新思路 其世俗性使社会原则可分析 可讨论 延续性体现在“天下大同”世界观与“和谐”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的紧密连接 [3][6][7] - 中国正获得更多国际尊重(南美洲 非洲等地兴趣提升) 其文化经验(如茶文化分享平台)基于相互尊重 与西方历史上带有霸权倾向的交流模式形成对比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