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文化

搜索文档
沙盟海誓情 和合石榴红——“大漠孩子看大海”和合石榴籽融情行动综述
中国新闻网· 2025-07-15 17:05
民族团结交流活动 - 台州援疆"大漠孩子看大海"和合石榴籽融情行动成功举办,20名新疆阿拉尔市各族青少年参与 [1] - 活动由台州市援疆指挥部、第一师阿拉尔市党委统战部等多部门联合举办,旨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 - 活动内容包括参观大陈岛垦荒纪念碑、青垦文化纪念馆等,学习垦荒精神 [3][5] - 学生们参观东航水产育苗科技基地,了解台州援疆助力三门青蟹在阿拉尔盐碱水塘养殖成功,今年已有120万只蟹苗投放 [7] - 活动还组织参观临海紫阳街千年府城、天台和合人间文化园等,感受中华文化 [9][14] 文化体验与交流 - 学生们参观国清讲寺,感受佛教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性 [12] - 在天台和合人间文化园,学生们接触3000余件和合文化文物,了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哲思 [14] - 参观三门核电站公众科普展厅,了解核能发电技术,感受国家科技力量 [16] - 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和交流,让"五个认同"在具体体验中变得可触可感 [16] 双向交流机制 - 台州市援疆指挥部建立"双向融情"机制,除"大漠孩子看大海"活动外,还组织"大海孩子看大漠"活动2批次、300人次 [17] - 两地学生交换礼物,表达民族团结情感,计划未来继续交流 [17][19] - 活动促进台州与阿拉尔两地文化交流,架起连接大漠与大海的心灵之桥 [19]
山海城之间,感悟和合之美(深阅读)
人民日报· 2025-06-14 06:01
农业产业 - 仙居县杨梅种植面积达14.7万亩,产量12.1万吨,鲜果产值12.3亿元,全产业链产值45亿元 [8] - 杨梅树下复合种养系统包括茶树、仙居鸡和蜂箱,农户年收入包括杨梅鲜果10万元、仙居鸡5万元及茶叶蜂蜜收益 [9] - 仙居已保护1.3万余株古杨梅树,部分树龄超千年,成为农耕文化与自然遗产共生的见证 [11] 社会治理 - 天台县和合调解中心通过阶梯式协议解决居民房屋开裂纠纷,居民获赔近7万元且工程未延误 [11][12] - 老施调解工作室年均化解纠纷300余件,调解范围从单一街道拓展至三街道两镇一乡 [12] - 2021年至今台州成功调处矛盾纠纷36.82万件,涉及金额170多亿元 [13] 中外商业合作 - 杰克科技与意大利迈卡公司合作开拓巴西市场,新经销商订单超原全年销售额 [15][16] - 台州出海企业通过海外驿站搭建文化桥梁,全球已建29家海外驿站 [16]
国际调解院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新平台
人民网· 2025-05-31 08:50
国际调解院成立背景 - 33个国家签署《关于建立国际调解院的公约》成为创始成员国 来自亚洲 非洲 拉美和欧洲85个国家及近20个国际组织的400名高级代表出席签署仪式 [1] - 当前国际形势动荡 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破坏国际法治 国际调解院成立是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重要举措 [1] - 国际调解院是国际法治领域的创新 在国际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体现中国落实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法治思想的成果 [1] 文化价值观基础 - 调解根植于中华"和合"文化 强调和谐 和平 融合等理念 符合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2] - 调解超越西方诉讼零和博弈的局限性 推动平等对话和互信 通过协商解决争端 实现合作共赢 [3] - 国际调解院倡导文明互鉴 减少误解冲突 构建和谐国际关系 展示中国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3] 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创新 - 调解被《联合国宪章》列为和平解决争端的优先方法之一 但国际社会长期缺乏专司调解的政府间法律组织 [4] - 国际调解院是世界上首个专门以调解解决国际争端的政府间组织 填补机制空白 提供友好灵活经济的解决方案 [5] - 该机构不取代现有争端解决机制 而是作为补充 为国际纠纷提供更多选择途径 维护公平正义 [5] 全球治理体系影响 - 国际调解院推动全球治理向更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中国支持沙伊恢复外交关系并在中东促成"和解潮" 在乌克兰危机等热点问题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6] - 该机构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是发展中国家贡献的重要国际法治公共产品 [7] - 国际调解院坚持共商共建共享 对所有国家开放 推动构建更具代表性公平的国际秩序 [7] 中国参与及香港角色 - 中国深度参与国际调解院筹备 从2022年签署联合声明到2024年公约通过 最终落户香港 [8] - 香港在国际调解方面的独特条件得到各国认可 机构成立有助于中国维护权益并提升涉外法治国际影响力 [8]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
新华社· 2025-05-15 14:44
文化与社会治理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协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 [2] - "讲信修睦"、"扎根群众"、"以人为本"的理念深植基层治理,千年文脉成为社会和谐的源头活水 [2] 六尺巷工作法 - 安徽桐城市推广"六尺巷工作法",通过"说事会"协商解决发展大事和邻里小事,融入"六尺巷"精神,以文化人、润物无声 [7] - 水岭村通过"六尺巷"故事启发村民,成功修路并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2024年收入超过百万元 [4][6][7] - 安徽黄山、山东曲阜、浙江台州等地结合古训和儒家文化,创新基层治理方法,如"作退一步想"工作法、"和为贵"调解室、"和合街区"等 [7] 老杨树宣讲汇 - 上海市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由老干部、老战士等组成,平均年龄73岁,通过宣讲历史、党的理论和城市变化,近5年开展宣讲超3000场,覆盖听众约100万人次 [8][9][12] - 宣讲汇通过直播扩大影响力,首场直播吸引120余名厦门离退休干部集体收看,并激发快递员递交入党申请书 [9][11] - "老杨树宣讲汇"成为精神符号,架起社会治理与基层实践的桥梁,传播主流价值和文化 [13] 社区文化活动 - 青海省西宁市文亭巷社区通过"歌之缘合唱团"等文艺团队促进10余个民族交往,增强社区归属感 [14][15][17] - 社区开展"兴趣小组"、"我们的节日"、"百家宴"等百余场活动,选树"文亭名人"、"石榴籽幸福家庭"等典型,打造民族团结和谐家园 [18] - 文化活动拉近群众距离,拓宽政策宣传覆盖面,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 [18]